索米开桥栅,徵钱运堰车
出处:《栅堰二叹》
宋末元初 · 方回
船行三五日,不得不思家。
索米开桥栅,徵钱运堰车。
于官何所补,为客自堪嗟。
况复饥荒后,群偷沸似麻。
索米开桥栅,徵钱运堰车。
于官何所补,为客自堪嗟。
况复饥荒后,群偷沸似麻。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船:船只。行:航行。
三五日:大约三到五天。
思家:想念家乡。
索米:寻求粮食。
开:打开。
桥栅:桥头栅栏。
徵钱:征敛钱财。
运堰车:推动运输车辆。
何所补:有何益处。
为客:作为旅人。
堪嗟:感叹。
况复:何况。
饥荒:灾荒。
群偷:众多盗贼。
沸似麻:像麻绳一样密集。
翻译
船只航行了三五天,禁不住开始思念家乡。寻求粮食打开桥头栅栏,征敛钱财推动运输车辆。
对于官府来说有何补益,作为旅人只能自我感叹。
更何况是在灾荒之后,盗贼如同麻绳般密集。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外漂泊、思念家乡的凄凉情怀,以及对官府征收重税和天灾后的困顿生活的无奈。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质朴而不失深刻。
"船行三五日,不得不思家",表达了旅途中的孤独与对家的渴望,这种情感在古代文人中颇为常见,但这里的表述却异常真挚,读之令人感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索米开桥栅,徵钱运堰车"几句,生动地展现了官府对百姓的盘剥和压榨。"索米"意味着征税,而"开桥栅、运堰车"则是官府为了自己的工程项目而加重民众负担,这些都是古代社会中常见的问题。
接下来的"于官何所补,為客自堪嗟"一句,是诗人对官府不作为的无奈感慨。"堪"字表达了一种深切的悲哀和无助,诗人的情绪在这里达到一个高潮。
最后两句"况复饥荒后,群盗沸似麻"则是对灾后社会动荡不安状况的描写。"饥荒"导致了"群盗"四起,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社会经济问题,也折射出人性的脆弱和道德的沦丧。
总体而言,诗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对官府的批判以及对灾后社会现实的无奈。每一个字都透露出诗人的情感和他对周围世界的深刻洞察。这是一首具有很强社会意识和批判精神的作品,它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