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间愁积雨,水浊少黄鱼
出处:《江间》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江间愁积雨,水浊少黄鱼。
潮味一春淡,海鲜三月疏。
白头甜野笋,黄口苦园蔬。
食力于陵子,桔槔閒有馀。
潮味一春淡,海鲜三月疏。
白头甜野笋,黄口苦园蔬。
食力于陵子,桔槔閒有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江边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状态的细腻观察与感慨。
首句“江间愁积雨”,开篇即点出江边因连绵阴雨而产生的愁绪,积雨不仅影响了江面的景色,也影响了人们的心情。接着,“水浊少黄鱼”一句,描述了雨水导致江水浑浊,使得原本丰富的鱼类资源减少,尤其是黄鱼数量稀少,暗示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潮味一春淡,海鲜三月疏”进一步说明了季节变换对江边生态的影响,春天潮水的味道变得淡薄,海鲜的种类和数量在三月时显得稀疏,反映了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的间接影响。
“白头甜野笋,黄口苦园蔬”则转向对食物的描写,通过对比野笋和园蔬的不同味道,表达了对自然馈赠的珍惜与对人工栽培的反思。野笋在春天生长旺盛,味道甜美,象征着大自然的慷慨;而园蔬则可能因为过度人工干预而失去了原有的风味,甚至有些苦涩,暗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
最后,“食力于陵子,桔槔閒有馀”将话题引向了劳动与生活的层面。这里提到的“陵子”可能是指田地或农田,劳动者们辛勤劳作,使用桔槔(一种灌溉工具)进行耕作,尽管忙碌,但似乎仍有余力,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坚韧与乐观精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江边自然景象和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环境变迁、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劳动生活的深刻思考,蕴含了对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方式的赞美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