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尿路动力学检查─排尿功能评估的利器

尿路动力学检查─排尿功能评估的利器

泌尿系统就像是人体的下水道一般,所有代谢后所产生的废物和多余水分,都得经由泌尿系统排出体外。一般人在提到泌尿系统时,往往都只注意到肾功能的好与坏,而忽略了“下泌尿道”的状态,殊不知,人类每天经由膀胱排出的水份高达一、两千c.c.以上,而解小便是人类有意识的正常生理现象中最频繁的,所以当排尿发生障碍的时候,对于生活品质方面的影响,实在是难以令人视而不见的。

依国际尿控制协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ICS)的分类,下泌尿道症状依据其发生于排尿、储尿时期的不同,可以区下列三类型症状:

一、储尿时期的症状 ─ 主要是在膀胱储存尿液时期所产生的症状,包括频尿、夜尿、急尿、尿失禁(应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混合性尿失禁、满溢性尿失禁、全程性尿失禁)等。

二、排尿时期的症状 ─ 主要于膀胱在排放尿液时期所产生的症状,包 括小便分叉、尿柱变细、小便延迟、或排尿时必须用力解等等。

三、完尿后的症状 ─ 包括尿完后会滴尿或有余尿感。

临床上,下泌尿道症状相当常见,无论男性、女性、老年人或小孩,都可能为排尿症状所苦,许多人甚至会因此造成心理上、情绪上,或是社交上的障碍。

一正常的排尿过程,不单只是膀胱和尿道协调合作的结果,它甚至还牵连到中枢、周边、以及自主神经的作用;许多下泌尿道症状,虽然临床表现相同,但确有不同的原因及致病机转,当然在治疗上也就南辕北辙。

因此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排尿障碍,除了基本的问诊,理学及神经学检查、尿液检验、排尿日志以及超音波、X光检查以外,往往需要做“尿路动力学检查”来评估其排尿之神经生理状况,以期能够对症下药。

尿路动力学检查是针对下泌尿道症状最直接,但也是较具侵袭性的评估方式;传统的尿路动力学检查包含了下列几项检查,即尿流速图、充水期及排尿期的膀胱压力图、尿道压力图,以及肌电图。

透过些检查可以提供我们许多讯息,以下就针对这些检查做个简单的介绍:

(1)尿流速图:这是尿路动力学中最简单,也是最为普遍使用的检查,只要请病人涨尿后对着马桶型的机器解一泡尿即可;经由电脑的分析可以得知排尿时间是否延迟,尿流的速度和图形,及是否需靠腹部用力来帮助解尿等等。

(2)充水期膀胱压力图:放置一根约原子笔芯细的导管至膀胱中灌注生理食盐水,经由容积压力计可以得知膀胱储尿时的压力变化,膀胱的容量,逼尿肌功能和膀胱是否过度敏感等等。

(3)排水期膀胱压力图:藉此了解排尿时逼尿肌是否适当收缩?膀胱颈,扩约肌是否放松?

(4)肌电图:经由贴在皮肤表面的电极片来测量扩约肌的活性,以了解扩约肌在膀胱储尿期是否收缩?排尿时是否放松?及扩约肌和逼尿肌的协调状态。

(5)尿道压力图:同样是经由放置在尿道中的细导管来记录整条尿道的压力变化,藉此来评估膀胱颈,尿道扩约肌及尿道闭锁功能的正常与否。检查过程中亦可请患者咳嗽或腹部用力,来观察膀胱及尿道的相对压力。

对于某些复杂性排尿障碍的病患而言,事实上前述的传统静态尿路动力学检查在诊断上可能是略嫌不足的,幸好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一些先进的检查如“动态多频道尿动力学检查”和合并X光摄影的“影像尿路动力学检查”对于诊断上更提供了有力的助益。

本院最近引进了新型的尿路动力检查仪器,对于一些有排尿障碍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许多的帮助;尿动力学检查虽然是一种稍具侵入性的检查方式,但在过程中极少发生并发症或不适,有泌尿道疾病或困扰的患者可以放心接受检查。

猜你喜欢

  • 眩晕案——阎艳丽运用经方治验(1)

    王兵 中国中医科学院编者按:阎艳丽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河北省第二批中医药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40余年,临床善以经方化裁治疗百病,其学生总结其运用经方治验五则,本版今起陆续介绍。陈某某,女,成年

  • 高热危象中医诊疗技术

    各种原因使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中医学认为,凡六淫邪毒、疫疠之气入侵肌腠,正邪相争,或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而致人体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表现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体温升高在39℃以上者,称为高热。临床可分为外感高热与内伤高热,以外感高

  • 活用经方治脑囊虫病

    苗小玲 河南中医学院经方研究所脑囊虫病是由寄生虫(猪绦虫为主)所传染的一种顽固性脑组织及大脑中枢严重损伤的颅脑内疾病,病人痛苦大,后遗症多。根据临床特征可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河南中医学院王付教授多年临床用纯中药治疗本病,取

  • 甘补脾胃当首分阴阳

    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喻嘉言云:“脾胃者土也,土虽喜燥,然太燥则草木枯槁,土虽喜润,然太湿则草木湿烂,以补滋润之剂,使燥湿相宜,随证加减耳。”补脾胃者,当使燥湿相宜,医者选方用药,当以甘味为主。《内经》指出:“五味入胃,甘先入脾

  • 健脾祛湿解毒治脓疱性细菌疹

    马建国 山东曲阜第二人民医院蒋某,女,51岁。2010年12月3日初诊。述其2010年3月以来,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双手掌指、足底开始起粟粒至高梁粒大小水疱,密集或散在分布,不久即变成黄绿色脓疱,有痒热感,反复而发9个月。其间曾去几家医院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