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中医中药>中医知识>指压麻醉疗法

指压麻醉疗法

【概述】

指压麻醉疗法是在人体经络穴位上主要运用手指按压等手法起到镇静、镇痛作用,以使病人能够接受手术的一种方法。

指压麻醉除了使患者的痛觉变迟钝外,其他感觉、运动等生理机能仍保持正常,具有术中病人始终处于清醒状态,对呼吸无抑制,血压、脉膊波动小,术后并发症少,康复快等优点,但还存在镇痛不全,手术部肌肉松弛不够理想,未能完全抑制内脏牵拉反应等缺点,有待改进。

我国古代常在骨折脱位等整复手术、拔牙术或艾灸术中应用指压麻醉法。如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卷十介绍,“着艾火,痛不可忍,预先以手指紧罩其穴处,更以铁物压之,即止”,便是通过指压麻醉来抑制艾灸灼痛的临床应用实例。

【操作方法】

一、诱导期:术前诱导,主要应用一指禅推法或揉法。施用位于额部的印堂、神庭、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阳白或其他所选的穴位上,手法要轻柔。

二、手术期:主要应用按、揉、点等手法。根据手术进程不同的要求和病人的耐受情况掌握推拿用力的轻重,以镇痛穴位的感应达到最高峰为度。

三、辅助用药:术前可予适量杜冷丁、非那根等药物;术中可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适当应用盐酸普鲁卡因等药作局部麻醉。

【适应证】

指压麻醉可用于拔牙、扁桃体摘除、上颌窦手术、下鼻甲肥大部分切除、甲状腺切除、乳房纤维瘤摘除、耳壳修补、胃大部切除、剖腹探查、剖腹产、卵巢囊肿切除、输卵管结扎、疝修补、肠切除、直肠悬吊、胆道探查等手术。

一、拔牙:如拔上颌牙取颧?s和下关,拔下颌牙、前牙等取承浆、翳容(翳风与天容之间)、颊车等穴,拔臼齿等可选用颊车或颧?s穴,此外,还可酌取水沟、合谷等穴。

二、扁桃体摘除或上颌窦手术:取下关、颊车。

三、甲状腺切除术:取合谷、内关。

四、胃大部切除术:取太阳、颊车、足三里、合谷。

五、输卵管结扎术:取三阴交、足三里。

六、腹剖产:取三阴交、太阳、颊车。

【禁忌症】

本法主要适用于小型、时间较短的外科手术,对一些腹部、胸部、头颅处的大手术不采用本麻醉法。

【注意事项】

指压麻醉的手法操作在诱导期要柔和、深透,手术期要使穴位部的酸胀感应在手术进行时达到最高峰。一般选用四肢、颜面、耳廓等部的穴位,尤其是深层有骨面可以作手法支撑点的,如合谷。颧髎、太阳穴等。进行手压麻醉时需要手术医师的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按语】

手指按压具有明显的镇痛、镇静作用,是指压麻醉的基础。实验证明:压挤跟腱能抑制丘脑束旁核和中央外侧核被痛觉冲动所触发而产生的痛反应。它对豚鼠脑干网状结构中与疼痛有关的神经元的单位放电,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指压背俞穴可明显抑制腹肌的反射性放电。指压健康人太阳、颊车穴10分钟之后,不少人有欲睡或逐渐入睡的现象。指压合谷穴能引起脑电α波强化或中慢波增多的现象,提示它对大脑皮层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在指压猫“太阳”、“颊车”穴的条件下,牵拉胃幽门或刺激内脏大神经时,肠神经自发放电紊乱现象与对照组相比极为轻微,说明指压穴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内脏牵拉反应和牵拉痛。在指压穴位的过程中,脑内可产生具有镇痛作用的化学物质,如果将正在接受指压的家兔脑脊液注入另一家兔的脑中,另一家兔的痛阈也会升高。但直接接受指压的动物痛阈升高快,持续时间长,而接受脑脊液的动物痛阈升高慢,持续时间短。

猜你喜欢

  • 补阳还五汤合八珍汤加减治中风后遗症

    张红光 张微微 河南省汤阴县伏道乡西水磨湾村张国兴诊所“脑血管疾病”在中医上属“中风病”范畴,其本病发生的病因主要以内因为主,内虚为本,加以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以致肝风、肝火內动,或痰湿、瘀血内阻而发病。对于症见“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

  • 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技术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婴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感染性疾病,本病病死率高,合并症多,是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的疾病。早产儿、男孩、胎膜早破>24小时、母产时发热、羊水有腐败恶臭味的婴儿发病率高。病因病机内因多与新生婴

  • 阴囊潮湿治验一则

    吕波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某,男,47岁。阴囊潮湿反复数年,春夏较重,秋冬较轻,内裤每日一换,但阴囊潮湿依旧,食纳不佳,体胖腹大,平素喜饮酒,舌体胖大,苔黄白,舌根腻,脉滑。中医辨证:湿热下注。处方:萆薢20克,黄柏15克,苍术15克,石菖

  • 应用经方须注意药量配比

    毛进军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医自古流传一句话:“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就是说中医治病,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必须药量轻重适宜,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笔者认为,这里所说的“药量”,不仅仅是指方剂中药物的剂量,更重要的是指药量间的配伍比

  • 芍药汤加减治痤疮

    李军 四川省巴中市中医院痤疮,俗称青春痘、粉刺、暗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痤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中医学称之为“粉刺”、“面粉渣”、“酒刺”、“风刺”等,并认为素体阳热偏盛是痤疮发病的根本;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是致病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