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
拼音míng chá qiū háo
含义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典故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近义词
洞若观火、明查暗访
反义词
不见舆薪
英文翻译
discover the minutest detail in everything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成语举例: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清 沈复《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辨形:察,不能写作“查”。毫,不能写作“豪”。
成语辨析:明察秋毫与“洞若观火”有别:明察秋毫强调观察事物精细;“洞若观火”强调观察事物透彻、深远。
成语谜面:显微镜
成语故事
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几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因此他向孟子请教。齐宣王对孟子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孟子答道:“对不起,我们孔夫子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我们只讲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齐宣王问道:“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呢?”孟子说:“我听说,有一次新钟铸成,准备杀牛祭钟,您看见好好一头牛,无罪而被杀,心中感到不忍。凭您这种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统一天下。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罢了!比方有人说:‘我的力气能举重三千斤,但举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鸟兽毫毛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柴。’您相信这种话吗?”齐宣王说:“当然不相信!”孟子紧接着说:“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这也同样难于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显然,这都是干与不干的问题,而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您问能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问题也是如此,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
详细解释
- 明察秋毫意为能够看清秋天鸟类体内的细毛,比喻人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力,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细微之处。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观察力,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和细微之处。
故事起源
- 《史记·留侯列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的是刘邦即将起兵反抗秦朝,而他的心腹大臣韩信却对此表示怀疑。刘邦为了证明自己的决心,故意在韩信的衣袋中放入了一根秋毫,然后问韩信是否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韩信立刻察觉到了秋毫的存在,回答说:“主公想告诉我,明察秋毫。”刘邦听到这句话后,非常高兴,表示韩信确实具备明察秋毫的能力,于是继续信任他。
成语结构
- 明察秋毫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分别是“明”、“察”、“秋”和“毫”。
例句
- 1. 他是一个明察秋毫的人,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细节。2. 这位老师的眼力真是厉害,他能明察秋毫地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明察秋毫”与鸟类相关联,想象一只鸟用明亮的眼睛仔细观察秋天的细毛,从而洞察到事物的本质和细微之处。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一些其他具有类似意义的成语,如“洞察一切”、“目光如炬”等,来提升自己的观察力和洞察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的眼睛真厉害,她能明察秋毫地发现我们的错误。2. 初中生:他是一个很有洞察力的人,总能明察秋毫地看到问题所在。3. 高中生:作为一名领导者,他必须具备明察秋毫的能力,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