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浮于事
拼音rén fú yú shì
含义浮:超过。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禄的等级。后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出处《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典故出处
《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近义词
十羊九牧、投闲置散
反义词
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英文翻译
more men than work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浮:超过。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禄的等级。后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成语举例:老兄还没有晓得这里的情形,实在人浮于事,安插不来。(清 张春帆《宦海》第九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近代
成语正音:事,不能读作“sì”。
成语辨形:浮,不能写作“俘”。
成语谜面:水上作业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戴圣在《礼记》中讲述才能与俸禄的关系:俸禄和职位超过自己的能力和贡献,那就类似贪污;自己的勇力和贡献超过了俸禄和职位,就近似于廉洁。因此君子宁肯让自己浮于俸禄之上,也不愿让俸禄浮于自己能力之上。
详细解释
- 人浮于事是由“人浮”和“于事”两个词组成的。人浮指人员过多,超过了需要;于事指从事工作、事务等。人浮于事的意思是指在某个工作或事务中,人员过多导致本来应该做事的人反而无事可做,形成了一种不协调的局面。
使用场景
- 人浮于事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个团队或组织中的人员过剩,造成工作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场所或活动中人数过多,导致一些人没有机会参与或发挥作用。
故事起源
- 《战国策·齐策一》中有一则故事:战国时期,齐国的齐桓公在位时,国家富庶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有一天,齐桓公听说齐国境内所有的人全部都在耕地,没有人在家,于是他派人去查看。结果发现,原来齐国的人民都在耕地,没有人在家,因为他们都想为国家贡献力量,没有人愿意闲着。这个故事形象地描述了人浮于事的情景。
成语结构
- 人浮于事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两个词组成。
例句
- 1. 由于公司招聘过多,导致部分员工人浮于事。2. 这个项目的工作量并不大,人浮于事只会增加沟通成本。
记忆技巧
- 可以把“人浮于事”理解为“人多了反而无事可做”,从而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人浮于事相关的成语,如“人山人海”、“人满为患”等,加深对人员过剩情况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同学太多了,有时候一些同学人浮于事,老师都不知道该让谁来回答问题。2. 初中生:学校的社团活动报名人数太多了,有些同学只能人浮于事,没有机会参加。3. 高中生:学校的学生会成员太多了,导致一些成员人浮于事,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