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缄其口
拼音sān jiān qí kǒu
含义缄:封。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出处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典故出处
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近义词
缄口不言、守口如瓶、默不做声
反义词
口若悬河、夸夸其谈
英文翻译
speak with caution <absolute refusal to talk with one's mouth sealed more than onc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缄:封。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成语举例:危行言逊,祸免生肘;金人示诫,三缄其口。(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三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对事保密程度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缄,不能读作“xián”。
成语辨形:缄,不能写作“钳”。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到周朝的首都去参观周王的祖庙,祖庙在当时是很神圣的地方,一般参观者必须保持沉默。孔子看到庙堂大殿右边的台阶前有一个铜人,铜人的嘴上封了三道封条,在背上还刻着字:“这是古时说话最小心谨慎的人。”。
详细解释
- 三缄其口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三”、“缄”、“其”、“口”组成。其中,“三”表示数量,表示不止一次;“缄”是封闭、关闭的意思;“其”是代词,表示“他的”;“口”表示嘴巴。整个成语意为多次封闭住嘴巴,不说话或不透露秘密。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在特定情况下保持沉默,不透露秘密或保守口风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在调查、审讯、谈判等场合中的保密行为,也可以用来形容在某些场合下保持沉默不语的态度。
故事起源
-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了这个成语的故事。相传,秦始皇时期,李斯是一位重要的官员,他非常聪明,但也非常警惕。有一次,李斯接到秦始皇的密令,要他找出一个叛逆者。李斯找到了这个叛逆者,但他决定保持沉默,不透露叛逆者的身份。秦始皇非常生气,要李斯说出叛逆者的名字,但李斯仍然三缄其口,坚决不说。最后,秦始皇只能放过了这个叛逆者。从此以后,人们用“三缄其口”来形容保持沉默,不透露秘密的行为。
成语结构
- 四字成语,结构为AABB,A和B都是单字。
例句
- 1. 在审讯中,犯罪嫌疑人三缄其口,不愿透露任何信息。2. 老师问学生谁偷了钱包,学生们都三缄其口,不敢回答。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成“三”个封闭的“缄”封在“口”里,形象地表示保持沉默,不说话或不透露秘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保密相关的成语,如“闭口不谈”、“守口如瓶”等,加深对保密行为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被老师问到作业为什么没有做,他三缄其口不敢回答。2. 初中生:考试的时候,有同学发现了作弊的方法,但他三缄其口,没有告诉其他人。3. 高中生:学校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但受害者三缄其口,不愿透露施暴者的身份。4. 大学生:在团队项目中,有队员犯了错误,但他三缄其口,不愿承认自己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