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醉金迷
拼音zhǐ zuì jīn mí
含义原意是让闪光的金纸把人弄迷糊了。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环境。
出处宋·陶穀《清异录·居室》:“(痈医孟斧)有一小室,窗牖焕明,器皆金饰,纸光莹白,金彩夺目,所亲见之,归语人曰:‘此室暂憩,令人金迷纸醉。’”
典故出处
宋·陶穀《清异录·居室》:“(痈医孟斧)有一小室,窗牖焕明,器皆金饰,纸光莹白,金彩夺目,所亲见之,归语人曰:‘此室暂憩,令人金迷纸醉。’”
近义词
灯红酒绿、醉生梦死、花天酒地
反义词
粗茶淡饭、质朴无华
英文翻译
live in luxury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原意是让闪光的金纸把人弄迷糊了。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环境。
成语举例:我来到日本不久,听的不多,见的不广,但在五光十色、纸醉金迷的纷乱生活中,有些事物给我的刺激特别深。(杨朔《樱花雨》)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醉,不能读作“zú”。
成语辨形:纸,不能写作“祗”。
成语辨析:纸醉金迷与“灯红酒绿”有别:纸醉金迷侧重形容奢华;“灯红酒绿”侧重于形容淫乐。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有一个高明的医生叫孟斧。当时他住在国都长安,经常被请到宫中帮皇帝和妃子们治病。因为经常出入皇宫,所以他对皇宫的一切都很熟悉,尤其孟斧看到皇宫里的人们总是过着荒淫奢侈的华丽生活,更是印象深刻。后来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叛变攻打长安,他吓得急忙逃出长安,躲到四川。
在四川,孟斧因为想念皇宫中的生活,就根据记忆,模仿皇宫的装饰布置自己的家。他把家中布置得跟皇宫一样华丽,其中有一间光线很好的房间,孟斧把房间里所有东西的表面,全部都糊上一层黄金做成的薄纸。在阳光的照射下,满屋子金光闪闪,让人觉得像是住在金子做成的屋子里。所有到过这屋子的人都说:“在这个屋子里休息一会儿,就会沉迷陶醉在满屋的金纸里。”。
详细解释
- 纸,指纸醉,意为陶醉于纸上的文字;金,指金醉,意为陶醉于金钱的财富;迷,指迷恋,意为迷失自己。纸醉金迷形容人迷恋于虚荣和物质享受,迷失了自我,沉迷于表面的享受而忽略了内心的追求和真正的价值。
使用场景
- 纸醉金迷常用于批评那些沉迷于物质欲望,追求虚荣和享乐的人。可以用来形容追求权势、财富或奢华生活的人,也可以用来批评社会上盲目追逐物质的风气。
故事起源
- 纸醉金迷最早见于明代杨慎的《太学正音谱》。据传,明代时期,有一位叫做胡思敬的学者,他在读书时非常勤奋,但是一次偶然机会,他接触到了一种名叫纸酒的美酒,从此沉迷其中,不再读书,而是整天沉醉于纸酒之中。他的朋友们都劝他戒酒,重新投入学业,可是胡思敬却不以为然,认为纸酒的美味远胜于书本的知识。最终,他迷失了自己,陷入了纸醉金迷的境地。
成语结构
- 纸醉金迷是由三个意义相近的词语组成的,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迷失在纸上的文字和金钱的财富之中。
例句
- 1. 他年纪轻轻就迷上了赌博,完全陷入了纸醉金迷的状态。2. 这个社会上,有太多人沉迷于纸醉金迷,无法自拔。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纸醉金迷这个词语的发音,将其拆解为“纸”、“醉”、“金”、“迷”四个部分进行记忆。同时,可以结合故事起源中的胡思敬的形象,想象一个人抱着一张纸,喝醉了酒,手里还拿着金子,迷迷糊糊地走在路上,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纸醉金迷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纸酒的评价和纸醉金迷的批判,以及现代社会中纸醉金迷现象的表现和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整天沉迷于电子游戏中,真是纸醉金迷。2. 初中生:我们应该追求真正的幸福,而不是被纸醉金迷所迷惑。3. 高中生:他为了追求名牌奢侈品而不顾一切,真是纸醉金迷。4. 大学生:我们要警惕纸醉金迷的陷阱,不被物质所束缚。5. 成年人:纸醉金迷的人往往忽视了人生的真正意义,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