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衷一是
拼音mò zhōng yī shì
含义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三回:“诸将或言固守待援,或言决一死战,或言到临安求救。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典故出处
清·吴趼人《痛史》第三回:“诸将或言固守待援,或言决一死战,或言到临安求救。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近义词
无所适从
反义词
一针见血
英文翻译
unable to agree which is right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成语举例:人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紧缩式
产生年代:近代
成语正音:一,不能读作“yì”。
成语辨形:衷,不能写作“哀”或“忠”。
成语辨析:见“无所适从”。
详细解释
- 莫衷一是指的是在讨论某个问题时,各方的意见不一,无法达成一致的结论。这个成语强调了不同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各异,不容易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讨论、争论或辩论时的情况,特别是在没有明确答案或各方意见分歧较大的情况下。
故事起源
- 《左传·哀公十四年》记载了这个成语的故事。公元前513年,鲁国的公子纠、公子归在讨论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公子纠主张依法治国,而公子归则主张依德治国。两人争论不休,最后无法达成一致的结论,于是有人用“莫衷一是”来形容他们的争论。
成语结构
- 莫衷一是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莫”意为“没有”,“衷”意为“内心”,“一”意为“一致”,“是”意为“是”。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没有一个内心一致的”。
例句
- 1. 这个问题很复杂,大家的意见都莫衷一是。2. 在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时,大家的观点莫衷一是。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成语进行拆分记忆。莫衷一是可以拆分为“没有”、“内心”、“一致”、“是”,然后结合这些拆分的意思,形成一个整体的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等,来扩大对多样观点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讨论要去哪里郊游,大家的意见莫衷一是。2. 初中生:在选班长的时候,同学们对候选人的评价莫衷一是。3. 高中生:在辩论赛中,两队学生的观点莫衷一是,最后需要通过证据和逻辑来判断胜负。4. 大学生:在研究生论文答辩时,评委们对论文的质量莫衷一是,需要通过讨论来决定是否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