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不知耻
拼音tián bù zhī chǐ
含义做了坏事满不再乎,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出处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八:“倪芳饮后,必有狂怪,恬然不耻。”宋·吕祖谦《左氏博议·卫礼至为铭》:“卫礼至行险,侥幸而取其国,恬不知耻,反勒其功于铭,以章示后。”
典故出处
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八:“倪芳饮后,必有狂怪,恬然不耻。”宋·吕祖谦《左氏博议·卫礼至为铭》:“卫礼至行险,侥幸而取其国,恬不知耻,反勒其功于铭,以章示后。”
近义词
厚颜无耻、满不在乎
反义词
无地自容
英文翻译
shameless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做了坏事满不再乎,一点儿也不感到羞耻。
成语举例:“打这个恬不知耻的走狗!”台下一片激怒的喊声,还是震动了台上的胡博士。(杨沫《青春之歌》第四十三章)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恬,不能读作“ɡuā”。
成语辨形:恬,不能写作“括”。
成语辨析:恬不知耻与“厚颜无耻”区别在于:恬不知耻偏重于“恬”;“知”指做了坏事;也无动于衷;多指坏人没有心理上的羞耻感;而“厚颜无耻”偏重在“厚”和“无”;指人“脸皮厚”;不怕羞耻。
成语故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为神宗时宰相,主持变法(列宁曾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崔公度有口吃病,不健谈,但头脑异常清醒聪明,读书过目不忘。他作的赋深得欧阳修、王安石、韩琦等名士的赏识。公度布衣出身,朝中无亲朋可依靠,于是专以顺附谄媚王安石为务,经常不分昼夜向王安石请安,即使在厕中相遇,也莫不诚惶诚恐。一次他尾随王安石之后,手执其衣带尾,王安石回顾疑惑不解,公度却笑着说:“相公,您的衣带有点污垢,我已小心地用袍袖擦干净了。”见者无不耻笑,而他自己却不以为耻。
详细解释
- 恬不知耻指的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错误、不当行为无所顾忌,毫不感到羞耻,没有一点愧疚之心。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不顾道德准则的人。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无耻、不知廉耻的人,特别是那些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讨论、文章、演讲等场景中使用。
故事起源
- 恬不知耻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朝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刘病已的人,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屡次用不正当的手段欺骗他人,毫不感到羞耻。这个故事中的刘病已就是一个典型的恬不知耻的人物。
成语结构
- 恬不知耻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恬”指的是无耻、不知羞耻,“不”表示否定、“不知”,“耻”指的是羞耻、愧疚的意思。
例句
- 1. 他为了得到晋升的机会,恬不知耻地向领导夸夸其谈。2. 这个政治家为了自己的利益,恬不知耻地撒谎欺骗选民。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做出非常无耻的事情,而且毫不感到羞耻,从而联想到恬不知耻这个成语的意思。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例如“耻笑”、“无耻”等,来扩展对于恬不知耻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偷了我的铅笔,还恬不知耻地否认。2. 初中生:为了考试作弊,他恬不知耻地抄袭了别人的作业。3. 高中生:他为了追求女生,恬不知耻地说了一些虚假的夸夸其谈的话。4. 大学生:为了得到奖学金,他恬不知耻地向老师夸大自己的成绩。希望这个学习指南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