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
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
含义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出处《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典故出处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近义词
格格不入
反义词
自圆其说、无懈可击、天衣无缝
英文翻译
antinomy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成语举例:这些理论自相矛盾。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相,不能读作“xiànɡ”。
成语辨形:矛,不能写作“予”或“茅”。
成语谜面:类;开封;尺短寸长
成语故事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详细解释
- 自相矛盾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言行或事物内部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可能是在逻辑上的,也可能是在行动上的。
使用场景
-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常常用于批评和讽刺他人的言行不一致,或者指责某个事物内部存在矛盾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它来描述一个人说了一套做了一套的情况,或者一个事物自相矛盾的特征。
故事起源
-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项羽在攻打赵国的过程中,他的军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于是他下令将军士们的矛头朝内插入地面,表示要与敌人同生共死。然而,当项羽看到这个情景时,他突然意识到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行为,因为矛头朝内插入地面,实际上是在攻击自己的军队。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形成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由三个汉字组成,分别是“自”、“相”和“矛盾”。
例句
- 1. 他的言行总是自相矛盾,让人无法相信他的诚意。2. 这篇文章中的观点自相矛盾,缺乏逻辑性。3. 这个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发生。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自相矛盾”与矛盾的概念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一个人手持两把矛互相刺向自己的身体,形成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场景。这个形象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矛盾相关的成语,如“矛盾重重”、“矛盾悖论”等,以丰富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妹妹说她不喜欢吃蔬菜,但她每天都吃素,这太自相矛盾了。2. 初中生:老师说要保护环境,可是学校每年都举办烟花晚会,这是自相矛盾的。3. 高中生:政府提倡节约用水,但一些大型建筑却浪费大量的水资源,这明显是自相矛盾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