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骨之余
拼音kū gǔ zhī yú
含义枯骨:白骨,引申为死人。比喻垂死的人
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四卷:“华存卑贱,枯骨之余。自处尘垢,久染浊秽。”
典故出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四卷:“华存卑贱,枯骨之余。自处尘垢,久染浊秽。”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枯骨:白骨,引申为死人。比喻垂死的人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指垂死的人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这个成语源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原文是“虞卿以枯骨之余,奉教诲于太子”。意思是指虞卿虽然年纪已大,但仍然能够奉教诲于太子,形容他仍然有所作为。后来,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演变为指人年老体衰,只剩下枯燥的骨头。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年老体衰,精神衰弱,生命垂危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年迈的长辈、身体不好的病人等。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据说,虞卿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在年老体衰之后仍然能够奉教诲于太子。这个故事表达了虞卿的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成语结构
- 枯骨之余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枯骨”表示年老体衰,而“之余”表示剩余的部分。
例句
- 1. 他年事已高,身体虚弱,只剩下枯骨之余。2. 老人虽然已经枯骨之余,但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年老体衰的人,只剩下枯燥的骨头,无法再做其他事情,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成语感兴趣,可以学习更多的成语,了解它们的起源和用法。同时,你也可以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和故事,来进一步了解这些成语的背景和意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明:我的奶奶已经枯骨之余了,但她还是很开心地和我们一起玩耍。2. 小红:这位老师虽然已经枯骨之余,但他仍然热爱教学,对每个学生都很关心。3. 小杰:那位艺术家已经枯骨之余,但他的作品仍然充满了生命力,给人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