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淆视听
拼音hùn xiáo shì tīng
含义混淆:混杂。用假象或谎言让旁人分辨不清是非。
出处《三国志·袁尚传》裴松之注:“如此之类,正足以诬罔视听,贻误后生矣。”
典故出处
《三国志·袁尚传》裴松之注:“如此之类,正足以诬罔视听,贻误后生矣。”
近义词
耸人听闻、混淆黑白、危言耸听
反义词
以正视听
英文翻译
lead the public opinion astray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混淆:混杂。用假象或谎言让旁人分辨不清是非。
成语举例:那些人经常故意混淆视听,影响很坏。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现代
成语正音:淆,不能读作“yáo”。
成语辨形:淆,不能写作“小”;视,不能写作“是”。
成语谜面:见闻杂录
详细解释
- 混淆视听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故意混淆、扭曲、歪曲事实真相,以达到迷惑、欺骗他人的目的。这种行为常常用于政治、舆论、宣传等领域,通过虚假信息、误导性言辞等手段,使人们无法正确理解和判断事物,从而影响他们的决策和行为。
使用场景
- 混淆视听常常出现在政治宣传、媒体报道、竞选演讲、法庭辩论等场景中。在政治宣传中,一些政治家或政党可能会故意扭曲对手的言论和政策,以此来获得选民的支持;在媒体报道中,一些媒体机构可能会有意选择性地报道某些事件,以引导公众舆论;在法庭辩论中,律师可能会利用混淆视听的手法来误导陪审团或法官,以谋取有利的判决结果。
故事起源
- 《荀子·劝学》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孔子的弟子子贡向荀子请教如何取信于人。荀子告诉他,可以利用“混淆视听”的方法来迷惑他人,使其无法分辨是非,从而达到取信于人的目的。这个故事成为了“混淆视听”这个成语的起源。
成语结构
- 混淆视听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每个字的意思分别是:混、淆、视、听。整个成语的词义是将视觉和听觉混淆、扰乱,使人无法明辨。
例句
- 1. 政治家们常常利用混淆视听的手法来误导选民。2. 这家媒体机构经常采用混淆视听的报道方式,以引导公众的舆论。3. 律师在法庭上使用混淆视听的辩论技巧,试图误导陪审团。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法来记忆“混淆视听”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听到一些混乱的声音和看到一些混乱的画面后,变得无法分辨事实真相,从而陷入困惑和迷惑的状态。
延伸学习
- 混淆视听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掌握该成语的使用方法和含义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文章、新闻报道等来了解混淆视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有些人会利用混淆视听的方法来骗其他人。2. 初中生:政治家们常常使用混淆视听的手法来误导选民。3. 高中生:媒体机构有时会采用混淆视听的报道方式,以引导公众的舆论。4. 大学生:律师在法庭上使用混淆视听的辩论技巧,试图误导陪审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