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长莫及
拼音biān cháng mò jí
含义及:到。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典故出处
《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近义词
爱莫能助、力不从心、鞭长不及
反义词
不在话下、绰绰有余
英文翻译
beyond one's ability to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及:到。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成语举例:除掉腹地里几省外国人鞭长莫及,其余的虽然没有摆在面子上瓜分,暗地里都各有了主子了。(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表示距离远而无力相助
成语结构:紧缩式
产生年代:近代
成语正音:长,不能读作“zhǎnɡ”。
成语辨形:莫:不能写作“模”。
成语辨析:①“莫”在此处作副词用;“及”作动词用。②此成语今已不用其本义;多用其喻义。③也作“鞭长不及马腹”。
成语谜面:站在山顶赶大车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楚庄王派申舟访问齐国,途中必经宋国。按理来说,经过宋国应事先通知宋国,然而楚庄王自恃楚国为大国,不把宋国放在眼里,就没通知宋国。
宋国国君知道了后,十分气愤,将申舟扣留下来。大臣华元对国君说:“楚国事先未有通知,便是把我国当作已亡,领土已归属于他。我们必须维护独立主权的尊严,不能受这种侮辱!就算楚国要发兵进攻,大不了就亡国。但我们宁可战败,也不服屈辱!”
宋国国君听了后,处死了申舟,并随时迎接楚国的进攻。
楚庄王得知消息后,果然派兵进攻宋国,并将宋国都城睢阳团团围住。双方相持了好几个月,楚国也未能取胜。
第二年春,宋国派大夫乐婴向晋国求助。晋景公准备出兵为宋国平反时,大夫伯宗劝道:“‘虽鞭长,不及马腹(鞭子再长,也打不到马的肚子)’,我们又怎能管得了楚国呢?”。
详细解释
- 鞭长莫及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鞭长意味着鞭子的长度,莫表示无法,及意味着达到。整个成语的意思是,鞭子的长度无法达到,也就是说力量无法及到。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力量无法及到的情况。比如,一个人想要帮助远在他人身边的朋友,但由于距离太远,他的力量无法及到,他就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这种情况。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两个国家之间发生了战争,其中一个国家的国王想要帮助另一个国家的国王,但由于两国相隔甚远,他的军队无法及时赶到。于是,他派出使者带着一根鞭子前往,希望能够将鞭子送到对方国王手中,以表达他的支持和帮助。然而,使者一路奔波,最终也无法将鞭子送到对方国王手中。这个故事表达了力量无法及到的情况,后来演变成了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鞭长莫及是一个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 1. 由于距离太远,我们的援助鞭长莫及。2. 尽管我们想要帮助他,但我们的力量鞭长莫及。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鞭子的长度想象成一个无法达到的距离来记忆这个成语。你可以想象自己手中拿着一根鞭子,但无论如何努力,你的鞭子都无法达到远处的目标。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你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意义的成语,比如“力不从心”、“有心无力”等,它们都表达了力量无法达到的情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想帮助远在另一个城市的朋友,但因为距离太远,我的帮助鞭长莫及。2. 初中生:我很想参加国际比赛,但因为经济条件限制,我的梦想鞭长莫及。3. 高中生:我想为社区做些贡献,但由于学业繁忙,我的时间鞭长莫及。4. 大学生:我想要改变世界,但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我的影响力鞭长莫及。5. 成年人:我想要帮助那些受灾地区的人们,但由于工作忙碌,我的支援鞭长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