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怪事
拼音duō duō guài shì
含义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典故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近义词
莫名其妙、不可思议
反义词
合情合理、顺理成章、天经地义
英文翻译
monstrous absurdity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成语举例:噫!一小说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于著述界之前途,亦咄咄怪事,咄咄怪事。(清 陶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与岂非、真是等连用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咄,不能读作“chū”。
成语辨形:咄,不能写作“多”。
成语谜面:竹子开玫瑰花
成语故事
东晋扬州刺史殷浩与大将桓温不合,王羲之劝他大敌当前应以国事为重,殷浩不但不听,领兵北伐,屡战屡败,被废为平民,流放到信安,他整天无忧无虑地读书吟诗,老是在纸上写“咄咄怪事”四个字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详细解释
- 咄咄怪事是由两个相同的词语“咄咄”组成的词语,表示奇异、离奇的事情。咄咄是形容声音尖锐响亮的样子,怪事则表示奇怪、不寻常的事件或情况。这个成语往往用来形容一些出乎意料、令人费解的事情,常常带有一定的贬义。
使用场景
- 咄咄怪事通常用于描述某个事件或情况非常奇怪、令人难以理解的情况。可以用来描述一些离奇的故事、怪异的行为、荒诞的事实等。例如,当你听到一个离奇的故事时,你可以说:“这真是个咄咄怪事!”
故事起源
- 关于咄咄怪事的具体起源尚无明确的记载。但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咄咄怪事的形象描写使得人们能够形象地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成语结构
- 成语“咄咄怪事”由两个相同的词语“咄咄”组成,形成了一个重复叠加的结构。
例句
- 1. 他的行为真是咄咄怪事,让人完全无法理解。2. 这个故事里发生了很多咄咄怪事,令人匪夷所思。3. 她的言行举止总是充满了咄咄怪事,让人琢磨不透。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咄咄”这个词语的音节与“怪事”的意义进行记忆。可以将“咄咄”联想为尖锐、刺耳的声音,再联想到奇怪、不寻常的事情,这样有助于记忆和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学习更多关于成语的故事和用法。还可以探索其他与成语相关的文化知识,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发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今天老师讲了一个咄咄怪事,说地球上有一种奇怪的动物。2. 初中生:这个电影情节太咄咄怪事了,根本无法预测剧情的发展。3. 高中生:他的言行举止总是充满了咄咄怪事,让人摸不透他的真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