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尘而拜
拼音wàng chén ér bài
含义指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
出处《晋书·潘岳传》:“与石崇等诌事贾谧,每侯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
典故出处
《晋书·潘岳传》:“与石崇等诌事贾谧,每侯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
近义词
望尘拜伏
英文翻译
lie prostrate before the rising column of dust raised by somebody's carriag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
成语举例: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若有持锦珍宝而行者,则望尘而拜矣。”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潘岳,字仁,西晋著名的文学家。他擅长文赋,辞藻华美,与文豪陆机齐名,世称“潘陆”。
潘岳虽然才高八斗,可天生一副媚态贱骨。他喜好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与著名的富豪石崇一起巴结奉承权臣贾谧。贾谧是当时的国丈贾充之孙,皇后贾南风的侄子。当时的皇帝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这个昏君和隋炀帝、纣王这些人还不一样,他不是刚愎自用,而是心智不健全。
有一次,国家发生大灾荒,到处都是缺衣少粮的灾民,大臣禀告这件事情的时候,他竟然问:“百姓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所以当时晋朝的政权实际上把持在后族贾氏手中,贾谧就凭仗祖父与姑母的势力,轻而易举地成为权倾朝野的重臣,也成为无数小人争相阿谀的对象。
潘岳与石崇和其他小人一样,想尽办法讨取贾谧的欢心。他们为表现其甘愿为奴的忠心,每次见到贾谧的车驾时,便对着车轮卷起的尘土叩拜行礼。潘岳的母亲对他的媚行很有看法,便规劝他说:“你已经做到黄门侍郎了,俸禄丰厚,应该知足了。可你为什么还是没完没了地阿谀奉承呢?难道就没有一点读书人的风骨吗?一旦贾氏失势,你后悔就来不及了。”潘岳将母亲的话当成耳旁风,照旧我行我素。
天有不测风云,晋朝的王族不甘心贾家一门把持朝政,就想办法打击后族的势力,培植司马氏的力量,这样朝廷内部出现了权力之争,而却迅速演变成了诸侯王之间的混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在动乱中,贾氏被赵王司马伦消灭,潘岳被指为贾氏党羽而处以极刑。这时潘岳想起母亲的话,觉得非常有道理,但是悔之晚矣。
详细解释
- 望尘而拜是一个形容词语,用来表达对他人的才能或成就的高度敬仰和佩服之情。这个成语中的“望尘”意指对方的才能或成就如此卓越,以至于自己只能远远望尘,自愧不如,只能向对方致敬,表示自己对对方的崇敬和敬仰之情。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对别人的功绩、成就或者才华非常敬佩,自愧不如的情感。
使用场景
- 1. 在表达对他人的才能或成就敬佩之情时,可以使用望尘而拜。例如:他的演讲水平太高了,我真是望尘而拜。2. 在形容对别人的成就或才华非常佩服时,可以使用望尘而拜。例如:他的画技太高超了,我只能望尘而拜。3. 在描述对别人的功绩或成就感到自愧不如时,可以使用望尘而拜。例如:他的创新能力真是令人望尘而拜。
故事起源
- 关于望尘而拜的起源并没有明确的故事,但这个成语的意义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会。在古代,人们对于他人的才华和成就非常佩服和敬仰,以至于自愧不如,甘愿向对方致敬。因此,这个成语形成了。
成语结构
- 望尘而拜是一个四字成语,其中“望尘”是形容词短语,意为远远望见对方的尘土;“而”是连词,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动作或状态;“拜”是动词,表示向对方致敬。
例句
- 1. 他的成就让我望尘而拜,真是令人敬佩。2. 她的才华让我望尘而拜,我真是自愧不如。3. 他的领导能力让我望尘而拜,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记忆技巧
- 要记忆望尘而拜这个成语,可以使用以下记忆技巧:1. 想象自己站在一个高处,远远望见对方的尘土,表示对对方的佩服和敬仰之情。2. 将“望尘而拜”这个成语与对方的才能或成就联系在一起,形成联想记忆。3. 反复使用这个成语,加深记忆。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望尘而拜这个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与佩服、敬仰相关的成语,比如“五体投地”、“钦佩不已”等等。这些成语都可以用来形容对别人的才能或成就的佩服和敬仰之情。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画画水平太高了,我望尘而拜。2. 初中生:她的音乐才华真是令人望尘而拜。3. 高中生:他的数学成绩太好了,我只能望尘而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