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下针砭
拼音tòng xià zhēn biān
含义针砭:古代以砭石为针的治病方法。比喻痛彻尖锐地批评错误,以便改正。
出处《清史稿·艺术传·徐大椿》:“《慎疾刍言》,为溺于邪说俗见者痛下针砭。”
典故出处
《清史稿·艺术传·徐大椿》:“《慎疾刍言》,为溺于邪说俗见者痛下针砭。”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针砭:古代以砭石为针的治病方法。比喻痛彻尖锐地批评错误,以便改正。
成语举例:《清史稿·艺术传·徐大椿》:“《慎疾刍言》,为溺于邪说俗见者痛下针砭,多惊心动魄之语。”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近代
详细解释
- 痛下针砭是一个形容词性短语,由“痛”、“下”、“针”、“砭”四个字组成。痛下针砭意为“痛痛快快地批评或刺激”,形容对自己或他人进行严厉的批评或刺激,以期改正错误或觉悟。这个成语中的“痛”表示批评或刺激的方式强烈有力,不含有恶意;“下”表示直接刺激到痛处;“针”表示尖锐的批评;“砭”表示像医生用针刺激病人一样,通过刺激来引起改变。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对他人进行严厉批评或刺激的情况,旨在引起对方的觉悟和改正错误的意识。可以用于各种情境,例如教育、工作、家庭等,但需要注意语气和方式,避免过度伤害对方的感情。
故事起源
- 《左传·文公四年》中有一则故事,故事中的鲁国国君文公受到了儿子公子纠的严厉批评,纠责文公虚度光阴,不关心国家大事。文公受到了触动,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开始认真治理国家。后来,这个成语就形容对人进行严厉批评或刺激以期改正错误的行为。
成语结构
- 痛下针砭是一个四字成语,由名词性的“痛”、“针”和动词性的“下”、“砭”组成。
例句
- 1. 他的老师痛下针砭,批评他不努力学习。2. 在领导的痛下针砭下,他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开始积极改进。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痛下针砭”这个成语:1. 将“痛下针砭”与严厉批评或刺激的场景联系起来,想象自己或他人受到痛痛快快的批评或刺激的情景。2. 创造一个与成语含义相关的故事,将故事情节与成语联系起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痛下针砭”相关的成语和词语,例如“剖析骨立”、“刀枪不入”等,了解它们的含义、用法和故事起源。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痛下针砭,批评同学们不认真写作业。2. 初中生:班主任痛下针砭,要求我们努力学习,提高成绩。3. 高中生:父母痛下针砭,希望我能更加自律,充实自己。4. 大学生:导师痛下针砭,指出我的研究不够深入,需要加强。5. 成年人:领导痛下针砭,要求我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