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妈妈
拼音pó pó mā mā
含义形容人动作琐细,言语罗唆。也形容人感情脆弱。
出处余秋雨《文化苦旅·上海人》:“上海下层社会中也有不少喜欢议论别人的婆婆妈妈。”
典故出处
余秋雨《文化苦旅·上海人》:“上海下层社会中也有不少喜欢议论别人的婆婆妈妈。”
近义词
唠唠叨叨
反义词
干干脆脆
英文翻译
sentimental <womanishly fussy >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形容人动作琐细,言语罗唆。也形容人感情脆弱。
成语举例:上海下层社会中也有不少喜欢议论别人的婆婆妈妈。(余秋雨《文化苦旅 上海人》)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人感情脆弱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近代
成语谜面:丈母娘遇亲家母
歇后语:三岁娃娃到姥姥家
成语故事
秦钟上学给姐姐秦可卿惹事,害得她大病一场,王熙凤带贾宝玉等前去看望秦可卿。秦可卿说了一些悲观的话,宝玉在那里泪流满面,凤姐骂宝玉太婆婆妈妈了,这样会给病人带来不好的影响。贾蓉立即过来解围,并拉宝玉去会芳园玩。
详细解释
- 婆婆妈妈一词源自于中国传统家庭中婆婆和妈妈的角色,形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像婆婆和妈妈一样犹豫不决,没有明确的态度和决策能力。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做事拖拉、优柔寡断,不敢作出决定或者迟迟不愿意做出决定。
使用场景
- 通常用于形容某人在决策或行动时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态度。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对于重要事情或困扰问题的处理方式。
故事起源
- 婆婆妈妈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猫和老鼠》。故事中的猫和老鼠经常在决定是否要互相合作时犹豫不决,最终导致无法做出明确的决策。
成语结构
- 婆婆妈妈是一个由两个重复的词语组成的成语,通过重复的形式强调了犹豫不决、缺乏果断决策的态度。
例句
- 1. 他在工作中总是婆婆妈妈,无法做出明确的决策。2. 她对于选择大学专业一直婆婆妈妈,迟迟无法下定决心。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婆婆和妈妈的角色,想象一个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人,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决策能力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等,可以帮助扩展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选课的时候总是婆婆妈妈,不知道该选什么科目。2. 初中生:我在选择社团活动时一直婆婆妈妈,最后错过了很多机会。3. 高中生:我在考虑大学专业时一直婆婆妈妈,不知道该选择什么适合自己的方向。4. 大学生:我在找工作时总是婆婆妈妈,不敢决定要去哪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