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黜邪
拼音fú zhèng chù xié
含义扶助正道,除去邪恶。
出处汉·蔡邕《对诏问灾异》:“圣意勤勤,欲清流荡浊,扶正黜邪。”
典故出处
汉·蔡邕《对诏问灾异》:“圣意勤勤,欲清流荡浊,扶正黜邪。”
近义词
扶正祛邪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扶助正道,除去邪恶。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扶正黜邪是由“扶正”和“黜邪”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扶正”表示扶持正直、公正的事物,促使其得以发展壮大;“黜邪”表示驱除邪恶、不正当的事物,使其衰退消亡。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要支持正直的力量,同时排斥邪恶。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们积极拥护正义、反对邪恶的行为。可以用于各种场合,比如讨论社会道德问题、批评不正当行为等。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相传,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裴度的官员,他非常正直、公正,深受人们的敬重。有一天,裴度听说有人在宫廷中进行邪恶的阴谋,他立即向皇帝报告,并成功揭露了这个阴谋。皇帝对他的正直行为非常赞赏,因此赐给他一个官职,让他扶正黜邪。这个故事被后人传颂并成为了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成语“扶正黜邪”的结构是“动词+名词+动词”,其中,“扶正”和“黜邪”分别是动词,表示行为;而“正”和“邪”分别是名词,表示状态。
例句
- 1. 我们应该积极扶正黜邪,为社会营造一个公正、和谐的环境。2. 他一直致力于扶正黜邪的事业,为人们树立了一个正直的榜样。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法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将“扶正”联想成扶起一把旗帜,象征正直;而“黜邪”可以联想成将邪恶的东西踢开。这样,通过形象的联想,有助于记忆和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的成语,比如“正邪不两立”、“正大光明”等,来增加对于正邪、正直等概念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扶正黜邪,不做欺负同学的事情。2. 初中生: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扶正黜邪,远离不良的影响,努力学习。3. 高中生: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积极扶正黜邪,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4. 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扶正黜邪,为社会的公正和和谐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