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窃钟掩耳在词典中的解释
qièzhōngyǎněr

窃钟掩耳

拼音qiè zhōng yǎn ěr

含义掩耳:捂住耳朵。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欺欺人

出处《晋书·宣帝纪》:“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

典故出处

  • 《晋书·宣帝纪》:“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

近义词

  • 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掩耳:捂住耳朵。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欺欺人
    成语举例:《通志·总序》:“后世众手修书,道傍筑室;掠人之文,窃钟掩耳。”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
    成语结构:紧缩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 从前有个小偷发现人家家门口挂着一口很大的铜钟,他想偷但一个人搬不动,想把他敲碎卖碎铜,担心敲钟时别人听到声音而偷不成,终于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就是把自己的耳朵用棉花塞住听不到声音,结果偷窃时被当场逮住。

详细解释

  • 窃钟掩耳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有一个叫做晏子的人,他喜欢偷窃,一次他偷了一个钟,但害怕别人听到钟声,所以他用手捂住耳朵,以掩盖自己偷窃的事实。这个成语的含义就是指明知不对却装作不知道,回避问题或责任。

使用场景

  • 窃钟掩耳常常用来形容那些明知道问题或错误,却故意回避或逃避的人。在工作场所、学校或家庭中,如果有人明明做错了事情,却选择装作不知道或回避责任,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他们的行为。

故事起源

  • 窃钟掩耳的故事源自《战国策·齐策四》中的晏子使楚。晏子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政治家和谋士,但他也以偷窃而闻名。这个故事描述了晏子偷窃钟的情节,以及他为了掩盖罪行而掩住耳朵的细节。

成语结构

  • 窃钟掩耳是一个四字成语,由“窃”、“钟”、“掩”、“耳”四个字组成。

例句

  • 1. 他明明知道这件事情是他的责任,却选择窃钟掩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2. 领导问他为什么没有完成工作,他却窃钟掩耳,说自己没有收到任务。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窃钟掩耳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偷窃了一个钟,但为了掩盖真相,用手捂住耳朵,不听到别人的指责或问题。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窃钟掩耳的故事和相关的文化背景,可以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战国时期的历史。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考试作弊了,却窃钟掩耳,不承认自己的错误。2. 初中生:她明明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却选择窃钟掩耳,不面对现实。3. 高中生:他明知道这个计划有问题,却窃钟掩耳,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4. 大学生:她明明知道这个项目存在风险,却窃钟掩耳,不愿意面对可能的失败。希望以上的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窃钟掩耳这个成语。

拆字解意

窃钟掩耳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