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而起
拼音pāi àn ér qǐ
含义一拍桌子猛地站起来。形容非常愤慨。
出处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典故出处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近义词
义愤填膺、忿然作色
反义词
悠然自得、泰然处之、心平气和
英文翻译
pound the table and stand up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一拍桌子猛地站起来。形容非常愤慨。
成语举例: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形容非常愤慨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而,不能读作“ěr”。
成语辨形:案,不能写作“按”。
详细解释
- 当人们在听到或看到令人愤怒、激动或震惊的事情时,会突然拍击桌子或案子,表示强烈的情绪反应。这个成语形容人们因为愤怒、激动或震惊而情绪激烈,表现出强烈的反应。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某人对不公正、不道德或不合理的事情感到愤怒,并表示决心采取行动。可以用来形容在会议上,某人听到了不合理的建议并表示强烈不满的情况。
故事起源
- 相传,这个成语的故事源于明代作家施耐庵的《水浒传》第三十六回,故事中有一个人叫王伦,他是一个贪财好利的官员。有一次,王伦在宴会上听到了一位士人的诗作,非常赞赏,并打算借机索取财物。士人对王伦的无理要求感到愤怒,于是拍案而起,表示自己不会屈服。这个故事中的情节成为了“拍案而起”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四个汉字的固定搭配,没有变化。
例句
- 1. 当我听到那个令人愤怒的新闻时,我忍不住拍案而起。2. 他听到了公司要裁员的消息,立刻拍案而起,表示强烈反对。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拍案而起”这个成语与愤怒、激动的情绪联系起来,想象自己在听到令人愤怒的事情时,拍击桌子的场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意义。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与“拍案而起”意义相近的成语,如“义愤填膺”、“怒发冲冠”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听到老师对不守规矩的同学纵容,小明拍案而起,表示不满。2. 初中生:当我看到那个令人震惊的新闻时,我拍案而起,决定为正义发声。3. 高中生:面对社会不公平的现象,我愤怒地拍案而起,决心为改变而努力奋斗。4. 大学生:在会议上,听到了不合理的提议,我当即拍案而起,坚决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