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口裹足
拼音dù kǒu guǒ zú
含义杜口:闭住嘴;裹足:止步不前。闭着嘴不敢说,停住脚不敢走。比喻有顾虑而不敢接近,远远避开。
出处《战国策·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奏耳。”
典故出处
《战国策·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奏耳。”
近义词
闭口不言
英文翻译
too frightened to speak or mov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杜口:闭住嘴;裹足:止步不前。闭着嘴不敢说,停住脚不敢走。比喻有顾虑而不敢接近,远远避开。
成语举例:她被吓得杜口裹足不敢出门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形容十分害怕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策士说客之风很盛,他们凭仗口才,巧言善辩,以博取统治者的信任而掌握政治大权。范睢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范睢(或作范雎)本是魏国人,起初投在魏国的“中大夫”须贾门下当些差使,没有干成什么大事,反而受了一顿冤枉,几乎伤了性命。后来,改姓换名,辗转到了秦国。
那时,秦昭王已在位36年,秦国政治上最有势力的人有4个:穰侯、华阳君,都是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兄弟;泾阳君、高陵君,都是宣太后宠爱的儿子,即昭王的同母兄弟。穰侯是宰相,把持国政,其余三人也轮流主持军事;他们依靠宣太后的关系,权力很大,并且拥有广大的封邑,家财之富,在国王之上。
范睢针对秦国当时的这一情况,先写一封信给昭王,要求面谈。昭王便派车子去把范睢接来相见。范睢进宫,故意乱走,内侍们吆喝道:“王来了!”范睢说:“秦国只有穰侯和太后,哪有什么王?”昭王恰巧出来,隐约听到了,心中不免一动,当即表示欢迎,特别隆重地接待范睢。旁边看的人,都感到很惊讶。
昭王吩咐左右的人都退出去,然后恭敬地对范睢说:“先生有什么见教?”范睢说:“嗯!嗯!”昭王连问三次,范睢三次都不回答,只说:“嗯!嗯!”昭王便跪着央求道:“先生终究不肯赐教吗?”
范睢这才开口说了一大篇道理,并且说:“现在我寄居秦国,和您的关系还很生疏,而我所要说的,却是关于君臣之间和骨肉至亲之间的事。今天说了,明天就可能有杀身之祸。死固然没有什么可怕,人终是要死的,只要我所说的话,对秦国有利,即便因此被杀,又有什么可怕呢?我所顾虑的是:天下有才能的人们,看见我为秦国尽忠,反而被杀,那么恐怕他们从此就要‘杜口裹足’,莫肯向秦了!
范睢的这次谈话,深深打动了秦昭王,因而取得了昭王的信任。后来,昭王就拜范睢为宰相;收回了穰侯的相印,叫他回到老家陶邑去;还让宣太后告老,不许她再过问朝政;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也都住到关外去了。范睢当了好多年宰相,一直到老。
详细解释
- 杜口裹足源自《汉书·贾谊传》:“裹足者,言行不自由也。谊以言事,帝曰:‘言之,将裹足乎?’”意思是指对言行进行严格约束,不敢有丝毫的自由表达。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某些特定环境下,人们言行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如在专制政权下言论受限,或在某些组织中无法自由发表意见等场景。
故事起源
- 故事起源于汉朝时期,当时贾谊在向汉武帝陈述自己的观点时,汉武帝问贾谊是否会被限制言论自由,贾谊回答说:“裹足者,言行不自由也。”从此,这个成语就流传开来。
成语结构
- 杜口裹足由三个词语组成,分别是“杜口”、“裹”和“足”,表示对言行进行约束限制。
例句
- 1. 在这个国家,人们的言论和行动都被杜口裹足。2. 在这个公司,员工的言行受到杜口裹足的限制。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的每个字的发音和意思进行联系,如“杜口”可以联想到“堵住嘴巴”,“裹足”可以联想到“束缚脚步”,通过这种联想记忆,可以更容易记住成语的意思和发音。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言论自由和约束制度,以及现代社会中言论自由的重要性和保障措施。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不让我们在课堂上随便说话,感觉像被杜口裹足一样。2. 初中生: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要求很严格,有时候感觉自己被杜口裹足了。3. 高中生:在这个家庭里,我没有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总是被杜口裹足。4. 大学生:在这个大学里,学生的言行受到很多限制,有点像被杜口裹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