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厝同异
拼音zì cuò tóng yì
含义指自找矛盾,互相不和。
出处《宋书·沈攸之传》:“卿忘廉、蔺、寇、贾之事邪?吾本以济国活家,岂计彼此之升降。且我能下彼,彼必不能下我,共济艰难,岂可自厝同异。”
典故出处
《宋书·沈攸之传》:“卿忘廉、蔺、寇、贾之事邪?吾本以济国活家,岂计彼此之升降。且我能下彼,彼必不能下我,共济艰难,岂可自厝同异。”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自找矛盾,互相不和。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自厝同异是指自己对事物的认知和他人对事物的认知有所不同。每个人的观点和理解都是独特的,因此在交流和沟通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使用场景
- 自厝同异常常用于描述人们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或观点。可以用于讨论和解释人们之间的差异、沟通和理解的障碍,以及在团队合作中需要协商和妥协的情况。
故事起源
- 自厝同异的故事起源于《左传》。传说当时晋国的文公问一位聪明的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政绩,那个聪明的人回答说:“自厝之异。”意思是说每个人对自己的评价都不同,无法统一。后来,这个故事被引申为形容人们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评价和看法。
成语结构
- 自厝同异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自厝”表示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同异”表示相同和不同。
例句
- 1. 我们之间的意见不一致,这正是自厝同异的体现。2. 在团队中,大家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彼此的自厝同异。3. 他们两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自厝同异,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自厝同异”拆分为“自厝”和“同异”两个部分进行记忆。可以想象自己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而周围的人却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从而引申出每个人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沟通和理解相关的成语,如“异口同声”、“同仇敌忾”等,可以帮助提升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上同学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自厝同异,有些同学喜欢,有些同学不喜欢。2. 初中生:在学校的辩论比赛中,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观点自厝同异,争议很大。3. 高中生: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的回答却自厝同异,让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不同的思考。希望以上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全面了解和掌握成语“自厝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