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迹方外
拼音dùn jì fāng wai
含义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
出处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衡山补图元贤深翠轩诗文卷》:“余如惟信、王忱、金恺、秦衡、陆叙,类皆元季遗民,或逃名字宇内,或遁迹方外,并不欲以姓字传者。”
典故出处
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衡山补图元贤深翠轩诗文卷》:“余如惟信、王忱、金恺、秦衡、陆叙,类皆元季遗民,或逃名字宇内,或遁迹方外,并不欲以姓字传者。”
近义词
遁迹黄冠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犹言避世隐居于僧道中。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指隐居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近代
详细解释
- 遁迹方外是指远离尘世,躲避纷扰,追求宁静和自由。它常常用来形容有志于远离尘嚣、专心修炼、追求心灵自由的人。
使用场景
- 遁迹方外多用于文学作品、诗歌、文章等,形容人追求宁静自由的心境。也可用于日常交流,形容某人避开喧嚣尘世,追求内心的宁静。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原文是“夫子曰:‘吾闻之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小人动也,随时而遁迹方外。’”。这段文字中,孟子告诉公孙丑,君子应该隐忍自己的才能,等待合适的时机再行动,而小人则会随波逐流,随时逃避,追求个人的私利。
成语结构
- 主体成语是“遁迹方外”,其中“遁迹”修饰“方外”,表示远离尘世躲避纷扰的意思。
例句
- 1. 他厌倦了都市生活的喧嚣,决定遁迹方外,去乡村过上宁静的生活。2. 这位艺术家选择遁迹方外,寻找灵感和创作的空间。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成语“遁迹方外”:1. 将“遁迹”与“方外”分开记忆,分别理解其含义。2. 想象自己在繁忙的城市中,突然躲避到一个宁静的地方,远离纷扰。
延伸学习
- 1. 了解其他与追求宁静自由相关的成语,如“隐居山林”、“出世修行”等。2. 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诗歌,体会其中表达的追求宁静自由的主题。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希望能有一个遁迹方外的地方,远离繁忙的学习和功课。2. 初中生:我希望长大后能找到一个遁迹方外的环境,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宁静。3. 高中生:我觉得在大城市生活太喧嚣了,我想找一个遁迹方外的地方,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