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迫利诱
拼音wēi pò lì yòu
含义用软硬兼施的手段,企图使人屈服。
出处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第二国际所属的社会民主党,在张伯伦、达拉第的威迫利诱之下,正在发生分化。”
典故出处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第二国际所属的社会民主党,在张伯伦、达拉第的威迫利诱之下,正在发生分化。”
近义词
软硬兼施、威逼利诱
英文翻译
alternate intimidation and bribery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用软硬兼施的手段,企图使人屈服。
成语举例:第二国际所属的社会民主党,在张伯伦、达拉第的威迫利诱之下,正在发生分化。(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诱,不能读作“xiù”。
成语辨形:利,不能写作“力”。
详细解释
- 威迫利诱是一个由三个词语组成的成语,分别是“威迫”、“利”和“诱”。威迫指的是通过恐吓和威胁来迫使对方做某事,利指的是通过给予利益和好处来引诱对方做某事,诱指的是通过引诱和诱惑来使对方做某事。威迫利诱的基本含义是用威胁和诱惑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使用场景
- 威迫利诱常常用于描述某人或某组织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例如,在商业谈判中,有时候一方会利用威胁和诱惑的手段来迫使对方做出让步;在政治斗争中,某些政治家可能会利用威迫利诱的方式来争取选民的支持。
故事起源
- 威迫利诱这个成语的起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本军事典籍《孙子兵法》。在这本典籍中,孙子提到了用威迫和利诱的策略来战胜敌人的方法。后来,这个概念被引申为一种普遍的行为方式,形成了现在的成语。
成语结构
- 威迫利诱是一个由三个动词组成的成语,结构为“威迫+利+诱”。
例句
- 1. 他用威迫利诱的手段,成功说服了对方签下合同。2. 政府通过威迫利诱,迫使那些逃税的企业交纳了应该交纳的税款。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威迫、利和诱这三个词语与具体的场景联系起来记忆。例如,想象一个商人用威胁和诱惑的手段来迫使对方购买自己的产品,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威迫利诱相关的成语,例如“以利诱人”、“威逼利诱”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用威迫利诱的方法,让我们按时完成作业。2. 初中生:他们用威迫利诱的手段,逼迫我加入他们的社团。3. 高中生:政府通过威迫利诱的方式,鼓励年轻人创业就业。4. 大学生:公司利用威迫利诱的手段,迫使员工加班加点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