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激昂
拼音kāng kǎi jī áng
含义慷慨:情绪激动;激昂:振奋昂扬。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
出处汉·李陵《录别诗》:“悲意何慷慨,清歌正激扬。”唐·柳宗元《上权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今将慷慨激昂,奋攘布衣,纵谈作者之筵,曳裾名卿之门。”
典故出处
汉·李陵《录别诗》:“悲意何慷慨,清歌正激扬。”唐·柳宗元《上权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今将慷慨激昂,奋攘布衣,纵谈作者之筵,曳裾名卿之门。”
近义词
热血沸腾、意气风发
反义词
委靡不振、无精打采
英文翻译
with strong emotion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慷慨:情绪激动;激昂:振奋昂扬。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
成语举例:在东京聚首时,一谈到国事上来,总要谈得慷慨激昂,而且有点口角流沫。(郭沫若《革命春秋 创造十年续篇》)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慨,不能读作“kài”。
成语辨形:慨,不能写作“概”。
成语故事
战国末期,燕太子丹从秦国逃回,访到义士荆轲与高渐离,请荆轲去刺杀秦王嬴政。一切准备就绪,太子丹率手下着白装送他们到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慷慨而激昂,感人肺腑,一行人洒泪告别。
详细解释
- 慷慨激昂是一个形容词词组,用来形容人的情感激动、豪情壮志。它通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正义、公正的事情时表现出的情感,比如为正义事业奋斗、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等。
使用场景
- 慷慨激昂通常用于正式场合,比如演讲、辩论、纪念活动等。它可以用来形容演讲者或者辩论者的情感表达激动、豪情壮志,也可用于形容观众或听众在聆听演讲或辩论时的激动和激情。
故事起源
- 慷慨激昂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汉书·董仲舒传》中。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儒家学者,他提倡以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他的学说受到了当时的皇帝汉武帝的赏识,因此被任命为太子太傅。董仲舒在演讲时,以慷慨激昂的口吻表达自己的理念和观点,深深打动了汉武帝。从那以后,慷慨激昂这个词语就被用来形容人的情感激动、豪情壮志。
成语结构
- 慷慨激昂是一个由两个形容词组成的词组,形容词的顺序不能颠倒。
例句
- 1. 他的演讲慷慨激昂,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2. 在纪念活动上,大家一起高唱国歌,激情澎湃,慷慨激昂。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慷慨激昂与情感激动、豪情壮志联系起来记忆。可以想象自己站在讲台上,用慷慨激昂的口吻表达自己的理念和观点,以此来加深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慷慨激昂相关的成语,比如慷慨解囊、激昂慷慨等,来扩大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班级演讲比赛中慷慨激昂地表达了自己对环保的热爱。2. 初中生:在国庆阅兵式上,士兵们慷慨激昂地高唱国歌,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3. 高中生:在辩论赛上,他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成功地打动了评委和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