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炭漆身
拼音tūn tàn qī shēn
含义以之为忍辱含垢,矢志复仇的典实。
出处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后,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赵襄子,事败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
典故出处
战国时,豫让受知于智伯。后,韩、赵、魏三家合力攻杀智伯。豫让为报知遇之恩,矢志复仇。于是漆身为厉,吞炭为哑,改变声音形貌,伺机刺杀赵襄子,事败而死。事见《战国策·赵策一》、《史记·刺客列传》。
近义词
漆身吞炭
英文翻译
eat charcoal to change one's voice and smear one's body to disguise oneself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以之为忍辱含垢,矢志复仇的典实。
成语举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我这番举动,也就如古人的卧薪尝胆、吞炭漆身一般。”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春秋末期,晋国内乱,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家将豫让发誓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把他放了。第二次他把全身漆成癞子,然后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
详细解释
- 吞炭漆身是一个比喻性的成语,形容一个人为了达到目的或者为了某种信念而不顾一切地牺牲自己,甘愿忍受各种艰苦和痛苦。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为了追求理想、为了帮助他人或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付出巨大努力和牺牲的人。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正面评价一个人的坚韧、无私和奉献精神。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为了追求学业、事业或者梦想而付出了极大努力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为了帮助他人、为了社会公益事业而奉献自己的人。例如,在描述一个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孩子们接受教育而毅然前往艰苦地区支教的教师时,可以使用吞炭漆身这个成语来形容他的奉献精神。
故事起源
- 吞炭漆身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叫孔融的人,他为了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为人民服务的决心,曾经在一次宴会上吞下了炽热的炭火和涂抹了漆身。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形容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的象征,逐渐演变成了吞炭漆身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吞炭漆身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吞炭”表示吞下炭火,而“漆身”表示涂抹身体上的漆。这个成语通过形象生动的词语来表达一个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决心和行动。
例句
- 1. 为了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接受教育,他毅然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吞炭漆身地去支教。2. 这位医生为了治疗病人,日夜奋战,吞炭漆身地工作。3.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吞炭漆身地努力学习,终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吞炭和漆身形象化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吞下炽热的炭火,然后涂抹漆在自己的身体上,表达他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决心和行动。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奉献精神相关的成语,如“舍己为人”、“情深意重”等,来扩展自己的成语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吞炭漆身地节约用水和垃圾分类。2. 初中生: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我愿意吞炭漆身地努力学习。3. 高中生: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教育,我打算吞炭漆身地去支教。4. 大学生:为了社会公益事业,我们应该吞炭漆身地参加志愿者活动,为他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