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纸余墨
拼音duàn zhǐ yú mò
含义断:破裂;余:残存;墨:墨迹。指残存的诗文墨迹
出处《宣和书谱·行书·蔡京》:“至于断纸余墨,人争宝之。”
典故出处
《宣和书谱·行书·蔡京》:“至于断纸余墨,人争宝之。”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断:破裂;余:残存;墨:墨迹。指残存的诗文墨迹
成语举例:古代的断纸余墨真迹现在可价值连城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残存的文稿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断纸余墨一词源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黄州快哉亭记》。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了文章或艺术作品的不完整之处,突出了作者未尽全力、未尽善尽美的遗憾。它常用来形容文章或作品中的瑕疵、缺憾或不完整之处。
使用场景
- 断纸余墨可以用于文学评论、艺术评论、写作指导等场景。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件事情或作品的不完美之处。
故事起源
- 断纸余墨一词最早出现在苏轼的《黄州快哉亭记》中。苏轼在这篇文章中写道:“览古人之政,成一家之言,断纸余墨,亦常见耳。”他以断纸余墨比喻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言论,意味着古人的思想和言论并不完整,也存在着一些缺憾。从此,断纸余墨成为了一个常用的成语。
成语结构
- 断纸余墨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断纸”是形容词短语,表示纸张上的墨迹断续不全;“余墨”是名词短语,表示未用尽的墨迹。
例句
- 1.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只可惜断纸余墨,有些地方略显遗憾。2. 这幅画虽然技法独特,但断纸余墨的感觉让人觉得不够完美。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断纸余墨”与写字或绘画过程中的不完整联系起来,形成记忆联想。例如,想象自己在写字时,纸张上的墨迹断断续续,没有完全填满整个纸面,就像“断纸余墨”一样。
延伸学习
- 学习更多关于苏轼的作品以及其他与文学、艺术相关的成语,可以进一步丰富对断纸余墨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画了一幅画,但是还有些断纸余墨的地方,不够完美。2. 初中生:这篇作文写得很好,只是有一些地方有点断纸余墨,需要进一步改进。3. 高中生:这个艺术作品的构思很独特,但是在细节上有些断纸余墨,影响了整体效果。4. 大学生:这篇论文的论证过程还有一些断纸余墨,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