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聋振聩
拼音fā lóng zhèn kuì
含义聩:耳聋。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典故出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近义词
发聩振聋、醍醐灌顶
英文翻译
rouse the deaf and awaken the unhearing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聩:耳聋。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
成语举例:出了匕首、投枪,也还有发聋振聩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唤醒麻木的人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近代
成语正音:聩,不能读作“ɡuì”。
成语辨形:振,不能写作“震”。
成语故事
清朝时期,英国舰船经常侵犯中国领海主权,以保护向中国输送鸦片的贸易,鸿胪寺卿黄爵滋忧心忡忡。他上《禁烟议疏》给道光皇帝,列举大量的数据与材料证明鸦片的危害,提出为了严禁鸦片,应不惜动用死刑,以达到发聋振聩的目的。
详细解释
- 指声音如此之大,能使人的耳膜受到震动,甚至导致耳聋。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形容声音巨大,能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和震惊的场景。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当时,齐国国君僖公在被围困时,周围的敌人发出巨大的战鼓声,声音震动了天地,使得僖公的军队士气大振,最终成功解围。从此,人们用“发聋振聩”来形容声音极大,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震惊。
成语结构
- 动词+动词+动词
例句
- 1. 这场演唱会的音乐声发聋振聩,让人沉浸其中。2. 火车经过时发出的鸣笛声发聋振聩,让人不寒而栗。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发聋振聩”拆分为“发聋”和“振聩”两个词,分别表示声音大到能导致耳聋和震动耳膜。可以通过将这两个词和成语的含义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的意思。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震耳欲聋”、“声泪俱下”等,来提升自己的中文水平。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教室里的闹钟响得发聋振聩,同学们都被吵醒了。2. 初中生:音乐会上,乐队演奏的乐曲声发聋振聩,观众们热烈鼓掌。3. 高中生:战场上的炮声发聋振聩,让士兵们胆寒心惊。4. 大学生:演讲者的演讲声音发聋振聩,吸引了全场观众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