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祸得福
拼音yīn huò dé fú
含义变坏事为好事。
出处《史记·管晏列传》:“其为政也,善因祸为福,转败为功。”
典故出处
《史记·管晏列传》:“其为政也,善因祸为福,转败为功。”
近义词
塞翁失马、否极泰来
反义词
乐极生悲
英文翻译
a fault on the right side <A blessing in disguise >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变坏事为好事。
成语举例:伯翁,你说我误事不误事,如今不是因祸得福吗?(清 姬文《市声》第六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得,不能读作“de”和“dǎi”。
成语辨形:祸,不能写作“锅”。
成语谜面:灾后遇救星
成语故事
管晏字仲,名夷吾,颖上人。早年家贫,曾在南阳经商,与鲍叔牙是好朋友。后来辅佐公子纠失败后,被鲍叔牙推荐给了齐桓公。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国。
管仲很善于在不利的形势下扭转败局,变被动为主动,最后一举获得成功。有一次,齐桓公跟夫人蔡姬在湖里划船游玩。蔡姬识水性,她也经常划船游乐,所以坐船就像坐车一样行动自如。但齐桓公不懂水性,平时也很少坐船。蔡姬一时兴起,就与他开起了玩笑,使劲晃动小船。小船荡来荡去,齐桓公一时吓得脸都白了,大叫“别晃!”蔡姬毫不理睬,还哈哈大笑,齐桓公气得要死,上岸后,就打发蔡姬回娘家蔡国。齐桓公这么做只不过是因为一时生气,并没有说要废了她。但蔡国却认了真,很快就把蔡姬改嫁出去了。齐桓公大怒,想立刻率兵去扫平蔡国。但是,一个堂堂诸侯霸主,就因为夫人的一个玩笑闹翻了脸,然后去灭掉夫人的娘家,是在是很不光彩的事。于是管仲就出主意说:“可以先进军楚国,质问他们为什么不按时向周天子纳贡。而蔡国一直亲近楚国,这样侵蔡也就名正言顺了。”于是齐国大军南下到楚边境。
管仲为了扩大齐国的影响,还建议齐桓公兴兵阀鲁,结果大获全胜,占领了鲁国的遂邑(今山东省宁阳西北)。鲁将曹沫趁鲁君和齐桓公签约时,抓住齐桓公,威胁他退还占领的土地。齐桓公没法,只得签约归还战争中夺取的土地。过后,齐桓公觉得受了侮辱,就要杀了曹沫。管仲立刻劝阻说:“不能杀。几座鲁城,只不过是一点小利;在诸侯中树立威望,才是大利。如果各地诸侯知道您连在被劫持的情况下订立的盟约都不肯背弃,那就一定会立大信于天下!”
果然,经过这件事情之后,各个诸侯国都认为齐桓公是一个信守诺言的人,都愿意尊他为霸主,不久齐桓公就成了各个诸侯国的霸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详细解释
- 指在不幸或困难的情况下,能够转变为好运或幸福。意味着逆境中可能蕴藏着机遇,灾祸中也可能隐藏着福祉。
使用场景
- 常用于表达在困境中能够获得好处或幸福的情况。可以用于形容逆境中的积极乐观心态,或者庆幸自己能够从不幸中受益的情况。
故事起源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记载了一个故事。古代有位叫刘敬叔的人,他在家中养了一只狗。有一天,狗被雷劈死了,刘敬叔非常伤心。然而不久后,刘敬叔的家被盗贼光顾,但盗贼却因为听到狗的声音而被吓跑了。因此,刘敬叔得知狗被雷劈死其实是因祸得福。
成语结构
- 主要由“因”、“祸”、“得”和“福”四个字组成。
例句
- 1. 尽管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我们要相信因祸得福,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好结果。2. 突然被解雇的他没想到因祸得福,找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成语拆解为两部分记忆。首先记住“因祸”,表示遇到灾祸或困难;然后记住“得福”,表示从中获得好处或幸福。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意义的成语,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否极泰来”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明天考试了,虽然我生病了,但是也许因祸得福,考试题目会简单一些。2. 初中生:尽管我在比赛中输了,但我相信因祸得福,下次我会更加努力取得胜利。3. 高中生:虽然我没能进入理想的大学,但因祸得福,我在另外一个城市找到了一份好工作。4. 成人:虽然我失去了工作,但因祸得福,我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