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河泻水
拼音xuán hé xiè shuǐ
含义悬河:瀑布;泻水:水很快地往下流。河水直往下泻。比喻说话滔滔不绝或文辞流畅奔放。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晋书·郭象传》:“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典故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晋书·郭象传》:“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近义词
口若悬河
英文翻译
have the gift of the gab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悬河:瀑布;泻水:水很快地往下流。河水直往下泻。比喻说话滔滔不绝或文辞流畅奔放。
成语举例:张平《抉择》:“但问题是严阵在他这犹如悬河泻水的言谈中,你根本了解不到有关他的一点儿信息。”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西晋时期,太尉王衍喜欢谈论老庄,他所论的义理随时更改,被人称为口中雌黄。他找到当时对老庄深有研究的郭象来探讨。郭象对老庄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分析,让王衍无法插嘴。王衍对他十分佩服说他谈老庄思想如同悬河泻水一样永不枯竭。
详细解释
- 悬河泻水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水流湍急,声势浩大,如同悬挂的河流倾泻而下。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声音、言辞或气势的雄伟壮丽,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音乐、演讲、作品等具有强烈感染力和震撼力的表达方式。也可以用来形容战争、自然灾害等场景中的磅礴气势和巨大威力。
故事起源
- 悬河泻水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诗经·大雅·荡》中。这首诗描述了大河奔流的壮丽景象,比喻君主的威严和声威。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其他具有宏大气势的场景。
成语结构
- 悬河泻水的结构为“名词+动词+名词”,其中“悬河”表示河流悬挂的样子,“泻水”表示水流倾泻的动作。
例句
- 1. 他的演讲如悬河泻水般慷慨激昂,让人深受感动。2. 这部音乐作品的气势如悬河泻水,令人心潮澎湃。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悬河泻水”想象成一条悬挂在天空的河流,水流湍急,声势浩大。这个形象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其他类似的成语,如“山河破碎”、“水泄不通”等,可以扩展你的成语词汇,并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河水冲击岸边的声音像悬河泻水一样响亮。初中生:这首诗的气势如悬河泻水,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高中生:他的演讲如悬河泻水般慷慨激昂,让人深受感动。大学生:这部音乐作品的声势如悬河泻水,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