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黄绢幼妇在词典中的解释
huángjuànyòu

黄绢幼妇

拼音huáng juàn yòu fù

含义“绝妙”二字的隐语。

出处宋·金盈之《醉翁谈录·约朋友结果檄书》:“文妙黄绢幼妇,赋高乌有子虚。”

典故出处

  • 宋·金盈之《醉翁谈录·约朋友结果檄书》:“文妙黄绢幼妇,赋高乌有子虚。”

英文翻译

  • a popular code for the phrase "extremely exquisite"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绝妙”二字的隐语。
    成语举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80回:“古来如‘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至今传为美谈。”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指“绝妙”二字的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 东汉时,浙江上虞地区有一个14岁的少女,名叫曹娥。因为她的父亲在江里淹死,曹娥投江寻觅父亲的尸体,最后也被淹死了。这件事很快传扬开来,并被加上迷信的色彩。曹娥也因此成为封建社会“孝女”的典型。当时的“上虞长”度尚为曹娥立了纪念碑。这个碑就是后世所传的名碑——《曹娥碑》。
    据说碑文是邯郸淳所作,当时,邯郸淳年仅13岁。他当着众人之面,略加思索就将碑文一挥而就,写得相当出色。著名文学家蔡邕路过上虞时,曾特地去看这个碑,可是他到达时已是傍晚时分。在苍茫的暮色中,蔡邕用手抚摸着读完碑文,然后在碑的背面题了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臼”。

详细解释

  • 黄绢是一种黄色的绸缎,幼妇指的是年轻的妇女。这个成语形容女性年轻、稚嫩,还没有经历过婚姻和家庭生活的成熟阶段。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年轻女性的外貌和性格,也可以用来批评或调侃那些行为不够成熟的女性。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杨慎的《顺风耳》一书中。故事中,有一位年轻的女子嫁给了一个富商,但她过于年轻稚嫩,不懂得如何处理家庭事务,经常做出一些幼稚的举动。因此,人们用“黄绢幼妇”来形容这位年轻妇女。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名词

例句

  • 1. 她虽然年轻漂亮,但是还是个黄绢幼妇,不够成熟。2. 这个女孩虽然已经结婚了,但是她的行为举止还像个黄绢幼妇。

记忆技巧

  • 将“黄绢幼妇”与黄色的绸缎和年轻的妇女形象联系起来,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1. 了解其他类似的成语,如“嫩黄嫩黄”、“黄粱美梦”等,拓展对黄色相关成语的理解。2. 研究中国古代婚姻文化和女性地位,了解女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她虽然年纪小,但是已经是一个黄绢幼妇了。2. 初中生:这个女孩虽然长得很漂亮,但是她的行为还像个黄绢幼妇。3. 高中生:她虽然已经结婚了,但是她的稚嫩行为让人觉得她还是个黄绢幼妇。

拆字解意

黄绢幼妇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