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惶惶
拼音rén xīn huáng huáng
含义惶惶:也作“皇皇”,惊惶不安的样子。人们心中惊惶不安。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回:“今人心皇皇,见太叔势大力强,尽怀观望。”
典故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回:“今人心皇皇,见太叔势大力强,尽怀观望。”
近义词
心神不定、惊恐万状
反义词
镇定自若、泰然自若、高枕无忧
英文翻译
People are nervous.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惶惶:也作“皇皇”,惊惶不安的样子。人们心中惊惶不安。
成语举例:无端起来胡闹,蒌喊一阵,西跑一阵,弄得人心惶惶,不是扰乱治安是什么?(哇圣陶《丁祭》)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分句;含贬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惶,不能读作“huānɡ”。
成语辨形:惶,不能写作“慌”。
成语辨析:见“人人自危”。
详细解释
- 人心惶惶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人心”和“惶惶”两个词组成。人心指的是人们的内心思想和情感,惶惶表示恐慌不安、心中忧虑的状态。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内心的不安和恐慌。
使用场景
- 人心惶惶常用于描述社会上或团体内部出现的一种紧张、恐慌、不安的氛围。例如,当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社会动荡、战争等情况时,人们的心情往往会变得人心惶惶。此外,也可以用来形容个人在面临重大挑战或困境时的内心状态。
故事起源
- 人心惶惶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战国策·秦策一》。据说,战国时期,秦国的公子胜因为受到了一位儿时玩伴的误导,误以为自己的父亲被谋杀,于是他逃亡他国,成为了一个流亡者。胜的母亲为了找到儿子,四处奔走,心中忧虑,人心惶惶。这个故事中的人心惶惶,形容了母亲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成语结构
- 人心惶惶的结构为“名词 + 形容词 + 形容词”。
例句
- 1. 当地发生地震后,人们的心情变得人心惶惶。2. 在战争时期,人们的内心都是人心惶惶的。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高楼上,四周都是黑暗和混乱,他心中充满了恐慌和不安,这就是人心惶惶的状态。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学习与人心惶惶相关的成语和词语,例如“心惊胆战”、“惊慌失措”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听到老师说有考试了,同学们的心情都变得人心惶惶。2. 初中生: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学生们的心情变得人心惶惶。3. 高中生:班里突然传来一条谣言,同学们的内心都是人心惶惶的。4. 大学生:在疫情期间,人们的心情都是人心惶惶的,生活变得不安定。5. 成年人:公司发生了重大变故,员工们的心情都变得人心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