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崩瓦解
拼音tǔ bēng wǎ jiě
含义瓦解:制瓦时先把陶土制成圆筒形,分解为四,即成瓦,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
出处《鬼谷子·抵山戏》:“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
典故出处
《鬼谷子·抵山戏》:“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
近义词
分崩离析、四分五裂
反义词
坚如磐石、安如泰山
英文翻译
break up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瓦解:制瓦时先把陶土制成圆筒形,分解为四,即成瓦,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
成语举例: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清 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七)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解,不能读作“jiè”或“xiè”。
成语辨析:土崩瓦解和“分崩离析”都有“分裂、瓦解、崩溃”之意。土崩瓦解指彻底崩溃;含有比喻色彩;而“分崩离析”指人员分散;不能团结在一起。
成语谜面:泥屋倒塌
歇后语:大炮轰瓷器;强震中心的坏房
成语故事
出处:《淮南子 泰族训》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师起容关,至蒲水;士亿有余万,然皆倒失而射,傍栽而战。武王左操黄戟,右执白旄以麾之,则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释义:“崩”,倒塌。“解”破裂。像泥土倒塌瓦片破裂。比喻彻底垮台或溃败。故事:商纣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个暴虐无道的昏君。他贪恋酒色、荒淫无度,整日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他听信谗言,重用奸臣,残害忠良,戮杀无辜,他强征暴敛,动用巨资,强迫百姓为自己修建宫苑,他惨无人道,制造种种酷刑,以观看人受刑后的痛苦为乐。在他暗无天日的统治下,百姓无不怨声载道,苦不堪言。虽说商朝的疆土辽阔广袤,左起东海,右至杳无人烟的沙漠,南从五岭以南的交趾,北至遥远的幽州,军队从容关一直驻扎到蒲水。士兵不下数万,但打起仗来,因为兵士不愿意为纣王战死,所以“倒矢而射”把兵器扔在一边。商朝军队士气如此低落,商朝的政权自然是岌岌可危了。所以,当周武王左手擎着用黄金作装饰的大戟,右手节用牦牛尾装饰的白色旌旗、坐着战车,势不可挡地杀来时,所到之处,无不披靡,讷纣王军队的溃败,商纣王政权的垮台,就如瓦片的碎裂,泥上倒塌,迅速而无法挽救。
详细解释
- 土崩瓦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事物的基础彻底崩溃瓦解,无法再继续维持原有的样貌或状态。比喻某个组织、体系、计划等因为内部的矛盾、问题或外部的冲击而分崩离析、破碎不堪。
使用场景
- 土崩瓦解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某个系统、组织、计划等在面临重大问题或冲击时,无法继续存在或维持原有的状态。可以用于描述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领域的崩溃情形。
故事起源
-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项羽得楚地,王如意,以为楚地已定。乃使人收取诸侯王印,使人得秦王子婴,尽收诸将楚兵以西。王尽如命。而羽乃发其兵,欲西入关,与嬴子婴并力而王天下。未至咸阳,楚人未知羽所以来也,亦未知子婴所从来也。项羽乃立婴为秦王,号曰始皇帝。楚人以为天子,皆从者。项羽封其兄弟为诸侯王,而王田地,尽收秦宫室财物,以封其将士。楚人疾其虐,皆欲去之。羽乃怒,欲屠楚。楚人大懼,欲去项羽。项羽闻之,怒,乃发兵攻楚。楚人大败,斩首数万,死者不可胜数。楚人由此土崩瓦解,不可以拘。”这段故事中,楚国因项羽的统治而土崩瓦解,不可收拾。
成语结构
- 主语+土崩瓦解
例句
- 1. 这个公司由于管理混乱,最终土崩瓦解。2. 那个政权因为内部腐败,土崩瓦解了。3. 这个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终土崩瓦解。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土崩瓦解”这个成语与图像联想起来,想象一幢高楼由于土地下沉,瓦片纷纷掉落,最终崩塌成一堆废墟,形象地表示事物彻底崩溃的状态。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土崩瓦解”相关的成语,如“一落千丈”、“一败涂地”等,了解这些成语的意义和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小明搭建的积木塔不小心倒了,整个塔土崩瓦解了。2. 小学生:我的玩具城市被弟弟踢倒了,城市里的建筑物都土崩瓦解了。3. 初中生:这个学校的足球队原本很强大,但由于队员之间的矛盾,最终土崩瓦解了。4. 高中生:这个国家的政权因为内外因素的影响,最终土崩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