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濡目染
拼音ěr rú mù rǎn
含义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出处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典故出处
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近义词
耳闻目睹、耳熟能详
英文翻译
be influenced by what one constantly sees and hears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成语举例:她完全没有读过书,但她单凭耳濡目染,也认得一些字,而且能够暗诵得好些唐诗。(郭沫若《少年时代 我的童年》)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不知不觉地改变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濡,不能读作“xū”。
成语辨形:濡,不能写作“儒”。
成语辨析:耳濡目染和“耳闻目睹”都有耳朵听见眼睛看见的意思。不同在于耳濡目染强调经常听到看到;并不知不觉受到深刻影响;“耳闻目睹”强调亲自听到看到;受没受到影响不管。
详细解释
- 耳濡目染是一个四个字的成语,由“耳”、“濡”、“目”和“染”组成。其中,“耳”表示听觉,指通过听到的声音;“濡”表示浸润,指长时间接触;“目”表示视觉,指通过看到的事物;“染”表示沾染,指逐渐受到影响。整个成语的意思是通过长期的接触和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逐渐改变自己的思想、行为或习惯。
使用场景
- 耳濡目染常用于描述人受到外界环境的熏陶,逐渐受到影响并改变自己。可以用于形容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例如,当一个人身边的朋友都很勤奋学习时,他也会受到耳濡目染而变得更加努力。
故事起源
- 《论语·为政篇》中有一句话:“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后来这句话演变为成语“耳濡目染”,用来形容通过长期接触和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成语结构
- 耳濡目染是一个四个字的成语,由两个动词和两个名词组成。
例句
- 1. 他从小生活在音乐家的家庭中,耳濡目染,自然对音乐有着天生的感觉。2. 这个孩子父母都是医生,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耳濡目染”分解为“耳濡”和“目染”两个部分来记忆。其中,“耳濡”可以联想到通过耳朵听到的声音,而“目染”可以联想到通过眼睛看到的事物。通过长期的接触和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就像耳朵和眼睛被渗透和染色一样。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其他成语,例如“以毒攻毒”、“画蛇添足”等,以丰富自己的汉语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和同学们一起参观了博物馆,看到了很多古代文物,耳濡目染,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 初中生:我喜欢看科幻小说,通过阅读,耳濡目染,对未来科技有了更深的理解。3. 高中生:我的父亲是一名建筑师,从小我就耳濡目染,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