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高望重
拼音dé gāo wàng zhòng
含义德:品德;望:声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出处《晋书·简文三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仪,称已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
典故出处
《晋书·简文三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仪,称已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
近义词
众望所归、年高德劭
反义词
无名鼠辈
英文翻译
be of noble character and high prestige <with great virtue and high prestige>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德:品德;望:声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成语举例:龚师傅德高望重,既有主张,自然力量不小。(《续孽海花》第四十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称颂老人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重,不能读作“重复”的“chónɡ”。
成语辨形:重,不能写作“童”。
成语谜面:最有威望的人
成语故事
富弼,字彦国,北宋洛阳人。他出身贫寒,从小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举止豁达,气度不凡。富弼从二十六岁起开始做官。在他任职的四十多年中,他对北宋王朝尽忠职守,在处理内政外交、边防戍守、监察刑狱、赈济灾民等各种事务中,都做出了显著的业绩,因而不断地被加官晋爵。他曾先后担任过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的宰相,成为天子倚重、百官仰慕的名臣。富弼为人恭顺温和,即使当了宰相之后,也不会仗势欺人。每当下属官员或平民百姓前来拜见时,他都以礼待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 年),富弼年老退休,隐居洛阳。一次,他坐轿外出经过天津桥时被百姓认出,人们全都聚拢在他的坐轿周围,原本热闹的集市顷刻之间变得空无一人。因此,司马光称赞他“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详细解释
- 德高指的是一个人的品德高尚,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望重指的是他人对这个人的尊敬和敬仰。德高望重表示这个人以其高尚的品德和行为获得了他人的尊重和敬佩。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在社会上受到广泛尊敬和敬仰的人,尤其是那些在公共事务、教育、文化等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人。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主父偃是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齐国任职期间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受到了齐国君主的赏识和尊重。后来,主父偃被任命为平津侯,成为了一个备受敬仰和尊重的人物。
成语结构
- 德高望重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形容词“德高”和“望重”组成。
例句
- 1. 他一生为人正直,品德高尚,深受德高望重。2. 这位教授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声誉,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德高望重的“德”字理解为“道德”,将“高”字理解为“高尚”,将“望”字理解为“他人的期望”,将“重”字理解为“重视”。通过将这些关键词联系起来,可以更容易记忆和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等,以扩大词汇量和语言运用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老师是我们学校的楷模,她德高望重,我们都很尊敬她。初中生:我的爷爷是一位退休教师,他在村里德高望重,很多人来向他请教问题。高中生:这位校长在教育界德高望重,他为学校做出了很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