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斗粟尺布在词典中的解释
dǒuchǐ

斗粟尺布

拼音dǒu sù chǐ bù

含义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

出处《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

典故出处

  •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

近义词

  • 尺布斗粟

英文翻译

  • brothers at loggerheads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
    成语举例: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煮豆燃箕,谓其相害;斗粟尺布,讥其不容。”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兄弟不和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

  • 西汉时,高祖刘邦的六子刘长少年丧母。吕后遵照刘邦的旨意,收养了刘长。淮南王英布因举兵叛乱,兵败被杀以后,刘长被封为淮南王。
    刘长依仗自己皇子的地位,异常骄横。孝文帝即位以后,他更是有恃无恐,骄蹇数不奉法。做为兄长的孝文帝对他也十分放纵。因为他和辟阳侯审食其有宿怨,以铁椎杀之,孝文帝宽赦不予治罪,使其更加骄横不法。刘长不遵守朝廷的法令,在淮南为所欲为。他乱杀无辜,乱送爵位,把自己的车马装饰得跟皇帝的一样。后来,竟派人南约闽越,北结匈奴,准备起兵谋反。
    刘长谋反的事败露以后,帮着他谋反的人,杀头的杀头,被捕的被捕,刘长也被带到了长安。孝文帝免了他的死罪,废除了他的王号,遣往蜀地。在遣送途中,刘长绝食自杀。当时,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孝文帝逼死了自己的亲弟弟,便编了一首歌谣说:一尺布,还可以缝,一斗粟,还可以舂,兄弟二人竟不能相容。
     
    根据这首民谣,后人引伸出“斗粟尺布”这句成语,常用来比喻兄弟不和。

详细解释

  • 斗,指量词,相当于一斗,表示一定的数量;粟,古代称小麦;尺布,指一匹布的长度。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人的身材瘦小,衣着破旧,贫穷的形象。

使用场景

  • 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穷困潦倒,衣着破烂,生活贫苦。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一个叫屈原的人。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他忠于国家,为人正直,但却被诬陷成谋反,最终被贬谪到了楚国的边远地方。在贫困的环境下,他衣着破旧,生活艰苦。他用了一斗粟和一匹尺布来换取一匹马,表示他的贫困和无法改变现状。

成语结构

  • 四个汉字构成,没有特定的顺序。

例句

  • 1. 他家境贫寒,衣着斗粟尺布。2. 这个人长得斗粟尺布,看起来很瘦弱。

记忆技巧

  • 将“斗粟尺布”拆分为“斗粟”和“尺布”,可以联想到一个人在贫困的环境下,用一斗粟和一匹尺布换取生活必需品,形容其贫穷的形象。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与贫穷、破旧相关的成语,如“衣不蔽体”、“穷困潦倒”等,扩大对这些成语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家很穷,只能穿斗粟尺布的衣服。2. 初中生:那个女孩家境贫寒,穿着斗粟尺布的衣服上学。3. 高中生:贫穷的家庭让他穿着斗粟尺布,但他依然努力学习。

拆字解意

斗粟尺布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