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口不二价在词典中的解释
kǒuèrjià

口不二价

拼音kǒu bù èr jià

含义指卖物者不说两种价钱。

出处《后汉书·逸民传·韩康》:“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

典故出处

  • 《后汉书·逸民传·韩康》:“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

近义词

  • 说一不二、言无二价

反义词

  • 欺行霸市

英文翻译

  • No bargaining. <The prices are fixed.>

成语资料

  • 成语解释:指卖物者不说两种价钱。
    成语举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他本在汉时叫做韩康,一向卖药长安市上,口不二价。”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买卖等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谜面:一口价

成语故事

  • 汉朝时期,出身豪门的韩康不愿入仕当官,经常游名山采药到长安市场上去卖,三十年如一日坚持言不二价。有一次,一个女子向韩康买药,讨价还价,女子说她早就知道韩康言不二价,韩康叹息自己隐名避世还是被人认出,就隐遁于霸陵山中。

详细解释

  • 口不二价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分别是“口”、“不”、“二”、“价”。其中,“口”表示言语,指的是说话的能力;“不”表示否定,表示没有;“二”表示二号,表示瑕疵、缺点;“价”表示价值。整个成语的意思是说话非常准确,一语中的,没有任何的瑕疵。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非常准确,一针见血,没有任何错误或瑕疵。可以用来夸奖一个人的口才或说话的准确性,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个言论或观点的准确性。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个叫做张骞的人,他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的外交家和探险家。有一次,张骞被派去西域,任务是与当地的各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在一次与当地国王的会谈中,张骞问对方要了一些宝贝,但是对方给出的价格非常昂贵。张骞当即说道:“口不二价,我只能出这个价。”他的意思是说,他只能按照合理的价格购买这些宝贝,不能接受过高的价格。从此以后,人们就用“口不二价”来形容说话准确无误的人。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没有固定的词序,但一般按照“口不二价”的顺序进行排列。

例句

  • 1. 他的演讲非常精彩,每句话都是口不二价。2. 这篇文章写得真好,每个观点都是口不二价的。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口不二价”拆分为“口”、“不”、“二”、“价”四个部分进行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张着嘴巴,说出的话非常准确,没有任何错误,就像是一颗珍珠一样有价值。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口才、言辞准确性相关的成语,如“口若悬河”、“口若悬钟”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讲的故事口不二价,我们都听得非常认真。2. 初中生:他的演讲非常出色,每个观点都是口不二价的。3. 高中生:老师的解释非常准确,简直就是口不二价啊!4. 大学生:这篇论文的观点非常独到,每个论点都是口不二价的。5. 成人:他的辩论能力很强,每次发言都是口不二价的。

拆字解意

口不二价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