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前恐后
拼音zhēng qián kǒng hòu
含义争着向前,唯恐落后。同“争先恐后”。
出处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五十五回:“欢乃麾兵直进,大众争前恐后,一涌而上,无复行列。”
典故出处
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五十五回:“欢乃麾兵直进,大众争前恐后,一涌而上,无复行列。”
近义词
争先恐后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争着向前,唯恐落后。同“争先恐后”。
成语举例:大家一听金娘要回来,好象吃了什么兴奋药,都争前恐后地搭竹架子,把各家存着的茅草搬出来。★许地山《桃金娘》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现代
详细解释
- 争前恐后是一个表示人们追求某种目标时竞相争先的成语。其中,“争前”指竞相争先,争取领先的位置;“恐后”指担心落后,害怕被别人超过。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人们急于争取优势的心态和行为。
使用场景
- 争前恐后常用于描述人们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竞相努力、不畏困难、不甘落后的情景。可以用来形容学生们在考试中争先恐后地做题,工作中的员工们争先恐后地争取晋升,或者运动员们为了争夺冠军而争先恐后地训练等。
故事起源
- 争前恐后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平准书》中。据记载,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想要选拔一位贤能的人担任重要职务,于是宣布要举行一场比赛。比赛的内容是让参赛者在一条长长的溪流中争先跳过。参赛者们都希望能够在众人之前跳过溪流,因此都竭尽全力,争先恐后地跳。最后,只有一个人成功地跳过了溪流,被国君选中担任重要职务。这个故事成为了争前恐后这个成语的来源。
成语结构
- 争前恐后是一个由两个动词和一个副词构成的成语。其中,“争前”和“恐后”都是动词短语,表示竞相争先和担心落后的动作;“恐后”是副词短语,表示担心落后的心态。
例句
- 1. 在比赛中,选手们争前恐后地奔向终点线。2. 这个职位非常有竞争力,大家都争前恐后地想要得到。3. 学生们为了争取奖学金,都争前恐后地努力学习。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这个成语分解为两个动词和一个副词,分别记忆“争前”、“恐后”的含义,然后联想到人们竞相追求目标的情景,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意思。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竞争、努力相关的成语,如“力争上游”、“抢先一步”、“不遗余力”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同学们为了争前恐后地参加运动会比赛,每天都在操场上努力训练。2. 初中生:为了争前恐后地考上理想的高中,我每天都加班加点地复习。3. 高中生:大家都争前恐后地报名参加志愿者活动,希望能为社会做出贡献。4. 大学生:为了争前恐后地找到一份好工作,我参加了各种实习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