铤而走险
拼音tǐng ér zǒu xiǎn
含义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出处《左传·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典故出处
《左传·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近义词
见义勇为、孤注一掷
反义词
畏缩不前
英文翻译
take a risk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成语举例:碰了荒年,也少不了这班人,不然,闹出那铤而走险的,更是不得了了。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而,不能读作“ěr”。
成语辨形:铤,不能写作“挺”。
成语辨析:铤而走险与“逼上梁山”区别在于:铤而走险偏重于“走险”;指冒险行为;行为可以是好的;也可是坏的;“逼上梁山”偏重于“逼”;指被迫反抗采取的一种正义的行为。
成语谜面:孕妇过独木桥
歇后语:大肚子踩钢丝;鼻梁骨上推车子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晋灵公为扩大实力争当霸主,在扈地会合诸侯,他不愿与小国郑穆公见面,怀疑他对付自己。为缓和矛盾,郑国执政大夫子家给晋国执政大夫赵盾写信,信中表示愿意友好,国与国之间得以礼相待,而没必要造成双方铤而走险去打仗。
详细解释
- 铤而走险是一个由两个成语组成的词语,即“铤而走险”。其中,“铤”是指铁匠用来锻造铁器的工具,比喻坚固和稳定。而“走险”则表示冒险行动。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在危险的情况下,采取冒险行动,表示不顾一切地去尝试解决问题。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在困境中采取冒险行动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面临困难或危险时,不顾一切地尝试解决问题,通常带有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孟尝君的大臣。有一次,他带领齐国的军队进攻敌方的城池,但敌人的防守非常坚固,齐国军队无法攻破。孟尝君为了能够攻下城池,不顾一切地决定采取冒险行动,引导军队通过险要的山路进攻。最终,他们成功攻下了城池,胜利返回。这个故事被后人用来形容在面临困境时,采取冒险行动的情况,形成了成语“铤而走险”。
成语结构
- 成语“铤而走险”由两个四字成语组成,结构比较简单。
例句
- 1. 在公司面临破产的危机时,他铤而走险,决定借钱投资。2. 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他铤而走险,放弃了稳定的工作。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记忆技巧记住成语“铤而走险”:1. 将成语的每个字拆开来记忆,例如“铤”可以联想为铁匠的工具,表示坚固和稳定;“走险”可以联想为冒险行动。2. 可以画一个铁匠在走险的场景,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铤而走险”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冒险和困境相关的成语,例如“孤注一掷”、“逆水行舟”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铤而走险,决定用自己的零花钱买彩票。2. 初中生:在考试前夜,他铤而走险,熬夜复习。3. 高中生:为了追求梦想,她铤而走险,放弃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