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革裹尸
拼音mǎ gé guǒ shī
含义指壮烈牺牲,以身殉国。
出处
详细解释
- 形容为了国家、民族等利益而勇敢牺牲的精神。比喻为了正义和公理,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为了国家、民族等大义而英勇献身的人,尤其是在军事或革命背景下。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战争时期。相传,战国时期的楚国将领项羽在与秦军作战时,身边只剩下一匹马。为了不被敌人追赶,他将士兵的尸体用马皮裹住,装成自己的尸体,骗过了追兵。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馬革裹尸”的典故,形容为了国家利益而舍生取义的精神。
成语结构
- 主体+动作+对象
例句
- 1. 为了保卫家乡,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馬革裹尸。2. 在抗日战争中,许多革命烈士选择了馬革裹尸,不留一丝退路。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馬革裹尸”与项羽的故事联系起来,想象项羽如何勇敢地用马皮裹住士兵的尸体,以此激发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战争故事,以及其他类似的成语,如“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英雄们用馬革裹尸的方式,保卫了我们的国家。2. 初中生:在历史课上学到了许多为了正义而馬革裹尸的故事。3. 高中生:他们的勇敢精神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也要有馬革裹尸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