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口吞声
拼音dù kǒu tūn shēng
含义形容一句话也不说。
出处《后汉书·曹节传》:“群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
典故出处
《后汉书·曹节传》:“群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
近义词
忍气吞声、缄口不言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形容一句话也不说。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极度害怕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杜口吞声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出于某种原因或考虑,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或意见,也不敢表达不满或抱怨。这种行为常常出现在面对权威或强势者时,表明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立场或权益感到无力或无法表达。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常用于描述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人们因为种种原因而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抗议。比如,在工作场合中,员工可能因为害怕上级的惩罚或者担心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而杜口吞声。在家庭中,孩子可能因为怕父母的责备而杜口吞声。
故事起源
- 杜口吞声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宋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杜仲的官员,他在官场中非常有声望,口才也非常出众。有一次,他在朝廷上对皇帝的一项政策提出了批评意见,结果遭到了皇帝的不满。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杜仲选择了杜口吞声,不再发表任何评论或抱怨。这个故事流传下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杜口吞声是由两个动词和一个名词组成的成语。其中,“杜”表示封闭、压制,“口”表示嘴巴、言辞,“吞声”表示不敢发声。
例句
- 1. 在这个公司,员工都杜口吞声,不敢对上司的决策提出异议。2. 在家庭中,孩子常常杜口吞声,不敢对父母的要求提出反对意见。
记忆技巧
- 记忆成语“杜口吞声”可以使用以下技巧:1. 关联:将“杜口吞声”与一个场景关联起来,比如想象自己在一个会议上,面对强势的领导,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能杜口吞声。
2. 创造故事
- 编写一个与“杜口吞声”相关的故事,将成语的意义和故事情节联系在一起,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杜口吞声”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和权力关系,以及现代社会中的沟通和表达问题。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问我们是否同意取消假期,大家都杜口吞声,不敢回答。2. 初中生:班里的班长经常霸道,同学们都杜口吞声,不敢反抗。3. 高中生:学校的规定让我们很不满,但我们只能杜口吞声,不能表达不满。4. 大学生:在实习的公司中,因为是新人,我只能杜口吞声,不敢对工作安排提出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