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谐辞给
拼音kǒu xié cí gěi
含义指言辞诙谐敏捷。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上以朔口谐辞给,好作问之。”
典故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上以朔口谐辞给,好作问之。”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言辞诙谐敏捷。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口谐辞给是由“口谐辞”和“给”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口谐辞指的是言辞巧妙、机智幽默的辞令,给则表示回应或应对。口谐辞给的含义是指以巧妙幽默的方式回应他人的话语或指责,用言辞反驳或讽刺对方。
使用场景
- 口谐辞给常常用于口语交流或辩论中,特别是在争论、争执或挑衅的场合。它可以用来巧妙回应他人的挑衅或指责,展示自己的机智和智慧。
故事起源
- 关于口谐辞给的具体故事来源目前并不清楚。但口谐辞给这个成语在中国语言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代表了中国人善于运用巧妙辞令的智慧和幽默感。
成语结构
- 口谐辞给是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口”、“谐”、“辞”、“给”分别代表口谐辞给的不同含义。
例句
- 1. 他以口谐辞给的方式回应了对方的挑衅,令人捧腹大笑。2. 在辩论中,他总是能够巧妙地使用口谐辞给,让对手无言以对。
记忆技巧
- 记忆口谐辞给这个成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1. 分解记忆:将成语分解为“口”、“谐”、“辞”、“给”四个字,分别记忆它们的含义。2. 联想记忆:可以联想成“口才谐音给予”,表示以巧妙的口才回应他人。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学习更多与口谐辞给相关的成语,如“口若悬河”、“言之有理”等,深入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智慧和幽默。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用口谐辞给的方式回答老师的问题,让大家都笑了起来。2. 初中生:在辩论比赛中,他巧妙地运用口谐辞给,成功反驳了对方的观点。3. 高中生:他以口谐辞给的方式回应了同学的挑衅,展示了自己的机智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