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平之论
拼音chí píng zhīlùn
含义持平:主持公道,没有偏向。指公正的意见。也指折中、调和的话。
出处《汉书·杜延年传》:“延年论议持平。”
典故出处
《汉书·杜延年传》:“延年论议持平。”
近义词
不偏不倚、公正无私
反义词
偏听偏信、一孔之见
英文翻译
unbiased view <a balanced view>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持平:主持公道,没有偏向。指公正的意见。也指折中、调和的话。
成语举例:此乃做书人持平之论;若是一概抹杀,便不成为恕道了。(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含褒义,形容调和折中的言论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近代
成语正音:论,不能读作“lún”。
成语辨形:论,不能写作“沦”。
成语谜面:中论
详细解释
- 持平之论指的是在争论或评价中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不偏不倚地分析和判断。这个成语强调了中立和公正的原则,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不受个人情感和利益的影响,客观公正地进行判断。
使用场景
- 持平之论常用于讨论复杂的问题、争论和评价中,特别是在公共舆论场合和决策过程中。它提醒人们要保持客观的态度,不偏不倚地看待问题,避免主观偏见和个人情感的干扰。
故事起源
- 关于持平之论的具体起源尚无具体记载,但这个成语的思想理念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强调仁义道德,主张人们应该保持公正和中立的立场,不偏不倚地对待问题。持平之论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即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不偏不倚,遵循道德准则。
成语结构
- 持平之论是由“持”、“平”、“之”和“论”四个字组成的。其中,“持”表示保持,坚持;“平”表示平衡,公平;“之”是一个连词,表示属于;“论”表示讨论,评价。
例句
- 1. 在这个争议中,他始终保持持平之论,不偏袒任何一方。2. 作为一名裁判员,他必须保持持平之论,公正地裁决比赛结果。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持平之论”这个成语:1. 关联法:将“持平之论”与保持平衡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站在两个秤盘上,保持平衡地看待问题。
2. 分解法
- 将“持平之论”拆分为“持平”和“之论”,分别记忆两个部分的含义,再合并起来理解整个成语的意思。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持平之论”相关的成语或词语,例如“公正无私”、“客观公正”等,加深对中立和公正原则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要持平之论,不偏袒任何一个同学。2. 初中生:在讨论班级活动的方案时,我们应该持平之论,充分听取每个人的意见。3. 高中生:在辩论赛中,评委会根据选手的持平之论来评判胜负。4. 大学生:作为一名学生干部,我要保持持平之论,公正地处理同学们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