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灭迹
拼音tāo guāng miè jì
含义指隐藏自己行迹,不使外人得知。
出处唐·无名氏《灵应传》:“妾之先宗,羞共戴天。虑其后患,乃率其族,韬光灭迹,易姓变名,避仇于新平真宁县安村。”
典故出处
唐·无名氏《灵应传》:“妾之先宗,羞共戴天。虑其后患,乃率其族,韬光灭迹,易姓变名,避仇于新平真宁县安村。”
近义词
韬光敛迹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隐藏自己行迹,不使外人得知。
常用程度: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韬光灭迹来源于《战国策·齐策四》。原意为隐藏光芒,熄灭迹象。成语中的“韬光”指隐藏光芒,不张扬自己的才能;“灭迹”表示消除迹象,不留下蛛丝马迹。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在特定情况下,人们隐忍自己的才华,不给他人以机会对其产生嫉妒或争议。
使用场景
- 韬光灭迹常用于形容某人在特定时候选择隐藏才能或实力,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争议。例如,一个有才华的人在一个群体中保持低调,不愿意表现出自己的才能,以免引起妒忌或不必要的竞争。
故事起源
- 相传,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曾经有一次和魏国的昭王进行了一场智力竞赛,结果孟尝君以智胜魏国的昭王。为了避免昭王的嫉妒和报复,孟尝君回国后选择了韬光灭迹,不再表现出自己的才能,以保护自己的安全。
成语结构
- 主要由“韬光”和“灭迹”两个词语组成。
例句
- 1. 他在公司里韬光灭迹,默默工作,不愿意引起不必要的注意。2. 这位艺术家选择韬光灭迹,不公开展示自己的作品,以保护自己的创作空间。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韬光灭迹”与隐藏光芒、不显露才能的意思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自己在某种情况下选择隐藏自己的才能,不给他人以机会对其产生嫉妒或争议。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光明正大”、“锋芒毕露”等,来扩展对于隐藏和展示才能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班级比赛中韬光灭迹,默默做好自己的事情。2. 初中生:考试前,他选择韬光灭迹,不告诉别人他已经准备得很充分。3. 高中生: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他在学校里韬光灭迹,不故意炫耀自己的成绩。4. 大学生:在实习期间,她选择韬光灭迹,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