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则鸣
拼音bù píng zé míng
含义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出处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典故出处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近义词
不平之鸣、鸣冤叫屈
反义词
忍气吞声、心平气和、称心如意
英文翻译
Where there is injustice; there will be an outcry.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指受到委曲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
成语举例:“不平则鸣”,看看现时的情况,难怪学生们厉声疾呼——革命、救国。(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七章)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指遇到不平的事主持正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则,不能读作“zhé”。
成语辨形:鸣,不能写作“明”。
成语谜面:春声
成语故事
唐朝时期,文学家韩愈的学生孟东野熟读经史,很有才能,直到50岁才做溧阳县蔚,因而常抱怨自己怀才不遇。韩愈十分同情,并在孟赴任时写《送孟东野序》赠别:“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详细解释
- 不平则鸣的意思是当我们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或不平等的事情时,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大声抗议,表达自己的不满和不公平感受。这个成语强调了个体的权益和正义感,鼓励人们勇于维护自己的权益和追求公平正义。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常常用于描述个人或群体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敢于站出来发声的情景。可以用于各种社会、家庭、学校等场景,例如在工作中遭受不公平待遇时,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要求公正。另外,也可以用于教育场景,鼓励学生在面对不公平现象时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追求公平的信念。
故事起源
- 不平则鸣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喻老》。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许多有关政治和社会的观点。在这个故事中,韩非子告诉人们,当人们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应该像鸣钟一样大声抗议,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共鸣。
成语结构
- 不平则鸣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不平”表示不公正或不满,而“则鸣”表示发出声音或抗议。
例句
- 1. 面对不公平待遇,我们应该不平则鸣,争取自己的权益。2. 学生们遭受不公正对待时,应该勇于站出来,不平则鸣。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这个成语。例如,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遭受不公正待遇时,他不满地大声抗议,就像一只鸟在鸣叫一样,表达自己的不平和不满。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公平正义相关的成语,如“公正无私”、“平等对待”等,以丰富对公平正义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当我看到同学被欺负时,我会不平则鸣,告诉老师和家长。2. 初中生:如果老师对待学生不公平,我们应该不平则鸣,争取公正的待遇。3. 高中生:在学校里,如果发现有人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我们应该不平则鸣,为他们争取权益和公平。4. 大学生:大学生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当我们发现社会存在不公平现象时,应该不平则鸣,为正义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