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官司
拼音bǐ mò guān sī
含义笔墨:指文字或文章。比喻用文字进行的辩论、争执。
出处清·许叶芬《红楼梦辨》:“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非仅为懵懂辈饶舌,打无谓笔墨官司也。”
典故出处
清·许叶芬《红楼梦辨》:“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非仅为懵懂辈饶舌,打无谓笔墨官司也。”
近义词
笔枪纸弹、笔诛墨伐
反义词
刀兵相见
英文翻译
battle of words <controversy in writing; written polemics>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笔墨:指文字或文章。比喻用文字进行的辩论、争执。
成语举例:雍正、乾隆都自负才辩,喜欢跟臣下打笔墨官司,御笔上谕动辄数百言。(《玉座珠帘》上册)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比喻用文字争论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近代
成语正音:墨,不能读作“mì”。
成语辨形:官,不能写作“宫”。
成语谜面:作品署名案
详细解释
- 笔墨指文书、文字,官司指官府纠纷。笔墨官司原指文书上的争执,后来泛指一般的争论、纷争。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文书、文字、论述等方面的争议,也可以用于形容其他领域的争执或争议。
故事起源
- 关于这个成语的具体故事起源尚无明确的记载。
成语结构
- 主谓结构。
例句
- 1. 他们在会议上进行了一场激烈的笔墨官司,争论不休。2. 这封公开信引发了一场笔墨官司,两派观点争执不下。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笔墨官司"与纠纷、争论联系起来,形象地想象两个人为了争夺一支笔而争执不休的场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文字、纠纷相关的成语,如"纸上谈兵"、"文过饰非"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和同桌为了一个问题发生了一场笔墨官司,老师最后给我们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2. 初中生:在班级讨论活动中,同学们就如何改进学校图书馆的管理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笔墨官司。3. 高中生:在社会问题辩论赛中,我们小组进行了一场精彩的笔墨官司,最后成功地表达了我们的观点。4. 大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学者们常常就理论和方法进行笔墨官司,以提升学术水平。5. 成年人:公司内部有关项目管理的决策引发了一场激烈的笔墨官司,各方代表围绕最佳方案争论不休。6. 老年人:村里的土地分配问题引发了一场笔墨官司,最终通过法律程序解决了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