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同升
拼音wén zǐ tóng shēng
含义指家臣奴仆与主人同居官职。
出处语出《论语·宪问》:“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典故出处
语出《论语·宪问》:“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家臣奴仆与主人同居官职。
成语举例:清·李渔《奈何天·助边》:“不但家主身荣,连你也有好处,少不得仿前徽,文子同升,与伊行,并事公家。”
常用程度:一般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详细解释
- 成语“文子同升”由“文子”和“同升”两个词组成。其中,“文子”指的是文学才华出众的人,也可以泛指有才华的人;“同升”表示共同上升、共同提高。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文学才华出众的人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使用场景
- 通常用于形容文学界或学术界的人才在共同学习、切磋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情景。也可以用于其他领域,形容有才华的人在互相交流、竞争中共同进步。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学界。相传,宋代文学家苏轼与他的朋友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文学和诗词创作。他们互相切磋,共同提高,使得他们的文学才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人们用“文子同升”来形容这种共同进步的情景。
成语结构
- 主谓结构
例句
- 1. 这个文学研讨会上,大家互相交流,真是文子同升。2. 他们之间的竞争激励着彼此,使得他们的才华文子同升。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群文学才华出众的人围坐在一起,互相切磋,共同进步,形成一个共同上升的氛围。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苏轼及其朋友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他们的作品和成就。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上的小文学家们经常一起写作,互相学习,文子同升。2. 初中生:我们班上的文学社团成员经常组织讨论会,互相切磋,共同进步,真是文子同升。3. 高中生:我们文学班的同学们互相激励,共同进步,形成了一个文子同升的氛围。4. 大学生:我们学院的文学研究团队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大家互相启发,使得我们的才华文子同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