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寳
拼音guó bǎo
注音ㄍㄨㄛˊ ㄅㄠˇ
繁体
基本解释
(1).国家的宝器。《左传·成公二年》:“子得其国寳,我亦得地,而紓於难,其荣多矣。” 杜预 注:“国寳,谓甗磬。” 唐 崔曙 《奉试明堂火珠》诗:“遥知太平代,国寳在名都。” 宋 叶适 《受玉宝贺表》:“天运重来,国寳再得;感深昔念,喜甚今逢。”
(2).特指传国玺。《新五代史·杂传·王珂》:“ 庄宗 自 鄆 入京师, 末帝 闻 唐 兵且至,日夜涕泣,不知所为,自持国寳,指其宫室谓 瓚 曰:‘使吾保此者,繫卿之画如何耳!’”
(3).国家的宝贵人材。《荀子·大略》:“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寳也。” 唐 杜甫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诗:“尊前失诗流,塞上得国寳。” 邹韬奋 《英勇抗战三年中的五一节》:“其中所留技术工人不少,这都是抗战建国时代的国宝。”
(4).国币。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铸银》:“ 中国 钱币,古分金、银、铜三品,其行于世也,谓之国寳。”参见“ 国币 ”。
基本含义
- 指国家的财富和珍宝。
详细解释
- 国寳是由“国家”和“宝贝”两个词组合而成的成语,意思是指国家的财富和珍宝。它常用来形容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富有,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财产丰厚。
使用场景
- 国寳这个成语常常用于讲述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财富积累或者文化底蕴丰富等情况。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财产丰厚或者某个地方的资源丰富。
故事起源
- 国寳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在这篇文章中,国寳被用来形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家的财富和珍宝。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了中国,国寳也随之增加。
成语结构
- 国寳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国”和“寳”。
例句
- 1. 这个国家的国寳丰富,人民生活富裕。2. 这个城市的国寳主要来自于旅游业和地下资源。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国寳这个成语与国家的财富和珍宝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一个国家拥有许多宝贝,代表着这个国家的繁荣和富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国寳,例如黄金、玉器、丝绸等,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国的国寳有很多,比如金银珠宝和古代文物。2. 初中生: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国寳的国家,有很多世界文化遗产。3. 高中生:国寳的保护与利用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4. 大学生:在现代社会,国寳的定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金钱和物质,还包括了文化和知识的传承。希望以上的学习指南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