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招汪汝渊
宋 · 方岳
俗子费应酬,对面隔千里。
可人天一方,情亲不盈咫。
毛锥吾故人,商略每及此。
道逢孔方兄,偃蹇不受使。
岂知世俗眼,睥睨辄嗤訾。
语言杂土气,屡欲洗吾耳。
客从何方来,力疾为倒屣。
出迎未暇揖,肝肺已相委。
平生寡交游,正坐此曹鄙。
邻墙有曲生,之子差可喜。
试呼与之谈,时或发名理。
往持邯郸枕,分此一睡美。
可人天一方,情亲不盈咫。
毛锥吾故人,商略每及此。
道逢孔方兄,偃蹇不受使。
岂知世俗眼,睥睨辄嗤訾。
语言杂土气,屡欲洗吾耳。
客从何方来,力疾为倒屣。
出迎未暇揖,肝肺已相委。
平生寡交游,正坐此曹鄙。
邻墙有曲生,之子差可喜。
试呼与之谈,时或发名理。
往持邯郸枕,分此一睡美。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应酬:交际应酬。可人:令人喜爱的人。
盈咫:形容距离极近。
毛锥:毛笔的别称,代指文人。
故人:老朋友。
孔方兄:古代铜钱形状像人,比喻钱。
偃蹇:傲慢不屈。
睥睨:斜眼看,表示轻视。
嗤訾:嘲笑贬低。
土气:乡土气息,粗俗。
洗吾耳:清洗耳朵,比喻不愿听。
力疾:尽力快速。
倒屣:形容急忙迎接。
正坐:正因为。
鄙:鄙视,浅薄。
曲生:有学问的人。
差可喜:稍微让人满意。
发名理:发表深刻见解。
邯郸枕:典故,比喻旅途中短暂的休息。
翻译
庸碌之人应付应酬,仿佛对面隔着千山万水。可爱的人在远方,亲情虽深却难以触及。
毛锥是我的老朋友,我们常常讨论这些话题。
路上遇到钱袋子先生,我傲慢地拒绝了他的邀请。
哪知道世人的眼光,总是轻蔑地嘲笑我。
他们的言语粗俗,我多次想洗净我的耳朵。
客人不知从何处来,尽管身体不适也急忙迎接。
来不及行礼,心已全然敞开。
我一生交往少,正是因为他们浅薄。
隔壁有个书卷气的年轻人,他倒是让我感到几分欣喜。
试着和他交谈,有时能听到深刻的见解。
我们一起使用邯郸枕,共享这美好的睡眠时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远方亲友的深厚情谊,以及对世俗眼光和语言习气的不满。开篇即指出与朋友之间隔阂之大,虽相隔千里却心灵相通,情感浓烈而不减。接下来提到故人毛锥、商略等,每次谈及便不禁思念,而面对孔方兄的使命则感到不为所用。
诗中也表现出诗人对于世俗之人的鄙视,他们只知嘲笑,不懂得深层次的交流和情感。语言充满了世俗的气息,让诗人想要洗净自己的耳朵,避免受到污染。
客从何方来,可能是对远道而来的朋友的一种询问,而“力疾为倒屣”则表达了急切盼望与之相见的心情。出迎未暇揖手,肝肺已相委,则形象地描绘了两心相向,情谊深厚。
平生寡交游,正坐此曹鄙,诗人表达了自己平生的朋友不多,只愿与知己共处。邻墙有曲生,之子差可喜,则是对邻近的某位士人及其子嗣表示出一份欣慰和期待。
试呼与之谈,时或发名理,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这位邻居进行深入交流,探讨一些哲理或学问。往持邯郸枕,分此一睡美,则是对一次美好睡眠的回忆,那时候两人共享一枕,象征着精神上的契合和满足。
整首诗通过对比世俗与真挚情谊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纯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深度交流的向往。